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九):“猛将必发于卒伍”之三(2)

2009-08-03 14: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两宋正式建立武科举系列,但是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很多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从军。因此两宋时期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

两宋正式建立武科举系列,但是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很多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从军。因此两宋时期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

较为著名一点的有北宋末年的何灌,他在武选登第后即为军官,在与辽朝边境地区任巡检,以善射闻名,号为“何巡检神箭”。后来在“靖康之变”时受命防守汴京,战死疆场。

另一个是同时期的徐徽言,在1108年应“求材武士”诏,“武举绝伦及第”。以后即担任武职,长期在河西地区为军官。1127年金朝攻破开封,而徐徽言率领本部军队坚守晋宁近两年,最后这座孤城被攻破时,徐徽言将防御器械全部烧毁,力战被俘,宁死不屈,被杀害。

两宋时即使是武状元,也并不一定担任军职,比如1235年武状元朱熠,起家是“阁门舍人,差知沅州”,担任了地方行政官,后来以担任监察御史敢于弹劾权臣而闻名。1260年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算是主管军事的副宰相级别,但仍然不算武官。不久也遭御史弹劾而罢官。

武科举制度后来也被金朝继承。主要考试内容为骑射,要求挽1石力弓,射150步至210步远的靶;并且要求策马飞驰,在150步内接连用枪刺落4块靶子。此外也有书面考试,考兵法书。武举入仕,都授予巡尉之类的军职。

到金朝末年,世袭军官大多腐朽不堪一战时,武科举出身的军官在军队中曾有过很大作用。比如金末将领古里甲石伦,武举登第后以勇武异常,提升很快。并建议组编“义军”,“三十人为一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外设一总领提控”,以抵御蒙古军队。他长期在西北地区主持防务,最后兵败自杀。

另一个金末武举出身的将领纥石烈鹤寿,原来是世袭猛安,但却只是一名亲兵。中武举后才得以担任军官。当南宋与蒙古约定夹击金朝时,他负责防守金朝南部边境,在与南宋军队的战斗中多次获胜。最后战死。

元朝科举制度兴废不常,也没有武科举制度。

明朝建立后,设置武学、武科举。在京师以及卫所设置武学,训导军官子弟。凡10岁以上应承袭军职的子弟的应入学学习。教材为《武经七书》。地方青年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武学学生资格,号为武生,与文科举生员(俗称秀才)相同。武科举制度与文科举相仿,武生通过乡试(省级考试)武举人,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会试内容曾规定,“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就不可试弓马。但以后改为三场考试,第一场试“马上箭”,射35步远的靶子;第二场试“步下箭”,80步的靶子;第三场才是笔试。每3年会试,录取进士定额为100人。

由于明朝武科举制度比较长久,武科举出身的军官相当多。

比如明中期抗倭名将之一的俞大猷,就是武科举出身。他“少好读书”,学《易》又学剑。考中秀才后因家境穷困,在父亲死后,承袭了父亲“百户”世职。不过他并不甘心,1535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千户”军职,守御金门。他上书对海防提出建议,却被上级训斥:“小校安得上书?”被责打一顿后罢官。1542年蒙古俺答入侵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俞大猷向巡按御史自荐,得以上京,被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他和翟鹏论兵,翟鹏几次被他说得下不了台,于是说:“我不应当把你看作武夫。”可是仍然没有用他。好在兵部尚书毛伯温欣赏他,在他回到家乡后任命他为汀漳守备,这位命运多蹇的武进士才真正成为一名带兵军官。以后他长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靠战功由都指挥佥事、参将,逐步升迁为备倭都指挥、总兵官。但仍然曾多次被降级、查办,甚至被判死刑、戴罪军前效力以赎死罪。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