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齐名的另一名抗倭名将刘显,原来是私塾教师,后来冒籍四川,得为武生。从军以军功升为军官,调到东南沿海抗倭,为参将。也屡立战功。
明朝武科起先没有殿试,因此没有武状元之称。比如嘉靖年间有个名叫尹凤的,武科举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但不称状元。他本身世袭府军后卫指挥同知,考中武举第一后,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派到福建参加防倭作战。以功升到福建参将。
明末崇祯帝锐意求治,想要提拔武科。正好1631年武会试因为考官不公,引起武举人聚众闹事,崇祯帝派人复查,发现武举中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只有两个人,而其中居然有一个人没能中进士。崇祯帝下令将考官全都抓起来治罪,将有关的兵部22名官员贬官。另外派人重新主持考试,录取100名,仿照文科举形式,也分为三甲。崇祯帝亲自调阅前30名考卷,钦定一甲3名。头甲头名为状元,他就是来聘,是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武举之一。当即授予来聘为副总兵。这个明朝第一个武状元果然也能够为皇帝尽忠,三年后就在攻打孔有德叛军盘踞的登州时,身先士卒,战死在城头。
当然决不是所有的武科举出身军官都会这样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的。明末引满清入关的吴三桂,也是一个武举出身的军官。
清朝入关当年就举行武科举考试,用以笼络汉族好勇斗狠之徒。以后一直与文科举考试同期,每3年举行。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俗称武秀才),可以参加武乡试,另外绿营兵丁也可以报名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武举人,以及绿营的千总、把总,通晓文义的可以直接参加会试。满族因有世职,开始时不得参加武科举考试,雍正年间开始允许满族人参加,以后时停时行,没有定制。会试及格后进入无淘汰的殿试,排出三甲名次,一甲3人,和文科举一样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名。
武乡、会试都分内、外3场。首场马射(35步远靶子,10发3中),二场步射(80步靶子,10发2中)、技勇(拉硬弓、舞大刀、掇重石),三场是内场,考策、论(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
清初明确,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以后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清朝每次乡试录取举人名额,全国总计将近1000名,会试名额300至100人不等。因此通过这一途径成为军官的人不少。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18世纪末清朝军队中有将近13%的军官是武科举出身。如鸦片战争中著名的“定海三总兵”,葛云飞是1823年武进士,王锡朋是武举人出身。
和文状元很少成为宰相或著名权臣的情况相仿,武状元成为全军统帅或一代名将的情况也很少见。
清代武状元中经历比较具有戏剧性的是马全。他是山西阳曲人,原来的名字是马瑔,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以二等侍卫出为福建抚标右营游击。可这位武探花当官不久就因为和同僚争吵而被夺职,他就改名马全,寄籍在北京的大兴县。1760年再次参加武会试,居然又一次名列前茅。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见了马全很眼熟,说:“你不就是马瑔吗?”马全赶紧叩头请罪,想不到乾隆皇帝爱才,居然钦点马全为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两年后乾隆皇帝下江南,命令他代理江西南昌镇总兵,负责护驾警卫。马全这次尽心尽力,很讨乾隆皇帝喜欢,南巡结束就提升他为江苏苏松镇总兵,以后提升为江南提督,成为绿营最高级军官。1773年,乾隆皇帝发动征讨金川战役,又想起马全,特意将他调来为领队大臣。想不到木果木大营遭到夜袭时,马全殿后掩护,在夜战中战死。乾隆皇帝知道很是惋惜,说:“提督马全乃国家出力有用之人,今力战死事,实堪轸惜!”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