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十):朝堂“庙算”之二

2009-08-03 14: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清朝兵部仍然保留,但只负责绿营兵军官的选拔、委任,以及绿营兵的装备、编制等等日常事务。

北宋正式建立与行政机构平级的军事统御机构——枢密院,与管理行政的中书省对等号为“二府”。枢密院长官开始称枢密使、枢密副使,与宰相并称“宰执”;以后为了防止权臣,改由其他官员来负责枢密院事务,号为“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实现对军事指挥的控制,制定战略方针,调度军队,选任指挥官,向前线指挥官发布实施战役的指令。尚书省的兵部仍然保存,但只是执掌武官的人事、后勤供应等具体事务,没有调兵、指挥权力。

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一般都是由文臣来担任,间或有武官担任的情况发生,但不是经常性的。狄青出任枢密使,遭到文臣一致反对,即使是同情他的文官也建议朝廷为了狄青能够“全节”还是撤了他为好。最后以狄青罢官了结。

武官的最高机构“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仅负责军队日常训练,以及京师地区的日常警卫。

宋朝这套制度防止了权臣专政和军阀擅权,保证了皇帝独揽军事大权,但是却大大降低了军事机器运转效率。尤其是当时依靠人力、马力接力传递文件的通讯条件限制下,指挥命令只能以日行400-500里的速度从朝廷传递到前线,一个来回就要有十天半月,根本就无法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做出反应,而宋代的皇帝们却都热中于从皇宫深处“遥制”远方军队。宋太宗以后不少皇帝都喜欢在军队出征前给将帅授“锦囊妙计”,强调作战方略。特别是喜欢制作“阵图”,要将帅们按图部署军队投入战斗。如宋太宗发给前线将帅的阵图号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宋朝廷内府还藏有不少类似的阵图,以后的宋真宗、神宗等都是临战发图进行指挥的皇帝。

在作战过程中皇帝也力图控制战场指挥,完全无视通信条件的限制,经常滥发“金字牌”的“御前急件”。比如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军情紧急,仅1134年到1135年的5个月内,朝廷就发出“金字牌”文件1023封,平均每天6封半。当时战场分布在四川到山东的广大地区,文件来回一次要40多天。真不知当时的前线将领见到这些过时指令作何感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