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十):朝堂“庙算”之二(2)

2009-08-03 14: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基本也沿用宋朝的这套朝廷军事统御体制。辽、西夏、金、元也都建立枢密院,帮助皇帝进行军事指挥。但和宋朝不一样的是,这几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基本也沿用宋朝的这套朝廷军事统御体制。辽、西夏、金、元也都建立枢密院,帮助皇帝进行军事指挥。但和宋朝不一样的是,这几个少数民族皇朝常常在大战区设置“行枢密院”作为中央派出机构进行指挥。朝廷对于战区指挥官一般都授予指挥全权,并不经常性进行干预。另外这几个朝代的枢密使几乎是没有汉族官员来担任的。

明朝建立之初基本沿袭宋元制度,朝廷号称三大府:管行政的中书省,管军事的大都督府,管监察的御史台。1380年废除中书省,朝廷六部直属皇帝;大都督府一拆为五,改为五军都督府;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开始时军事统御体系是回到唐朝体制:兵部掌调兵权,武官人事,后勤供应等;五军都督府管日常编制与训练,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各领若干个地方都指挥使司的事务,分别与兵部平移公文。

这种体制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日常工作量:6个部、5个府都直接向皇帝汇报、听取指示,更不要说朝廷还有大量的机构都要皇帝下指示。因此明成祖起就找一些文臣,给他们加上某某殿阁大学士头衔,以便于他们出入宫廷,在皇宫内替皇帝阅读文件,草拟“圣旨”。这些人因在宫殿“大内”办公,因此称之为“内阁学士”。以后内阁学士往往又兼任某部尚书,组成的工作班子就简称内阁。大学士、尤其是资格最老的大学士号为“首辅”,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内阁凡军国大事都要替皇帝处理,军事决策、调兵权力实际上也由内阁掌控,在草拟指令后经皇帝批准下达兵部。从大学士名称来说自然应该是由文官担任的职务,明朝从没有一个武官入阁。和宋朝一样,文官实际上往往不懂军事,对于遥远的作战地区情况也很少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为皇帝草拟、一般总是被皇帝批准的军事指令大多是外行意见。

清朝入关以前以及入关后初期,最高决策机构是王大臣议政会议,由满族八旗旗主聚会讨论决定重大军政措施。内阁虽然保留,但只能就一般的行政问题草拟指令。以后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王大臣会议逐渐不再是决策机构。

康熙皇帝在1677年设置南书房,由翰林院得到皇帝信任的一些翰林组成,帮助起草军政指令。雍正皇帝又在1730年设置军机房,指定一些受到信任的大臣到房,为他起草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西北方面战事下达的指令。以后常设,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处。这个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军事决策机构。

进入军机处的大臣是受皇帝信任的一些部门的长官,号为军机大臣,并没有正式的品级规定,也没有人数限制,多的时候有7、8名,少的时候只有3、4名。他们的助手号为军机章京,同样也由各部中级官员兼任,人数也不固定。

军机处办事突出机密性,军机大臣必须亲自阅读起草、抄写文件,不准找秘书誊抄。甚至有明确规定为军机处扫地端水的侍从都不得识字,年满18岁就不得在军机处服务。军机处下达的军事指令称为“廷寄”,直接交由驿站以规定的速度(日行300里到加急的日行600里)传递。

清朝兵部仍然保留,但只负责绿营兵军官的选拔、委任,以及绿营兵的装备、编制等等日常事务。八旗兵事务由各旗直接向皇帝汇报,领受指令。

和宋、明等朝代发生的情况相仿,清中叶确立起来的这套军事统御体系的效率也是极其低下的。全国军队都要等待朝廷命令才可以调动,指挥官也要等待朝廷命令才可以动身,将领的战场指挥权也受到朝廷的掣肘,作战计划、作战经过都必须随时报告。往往前线已经打了败仗而作战计划还刚刚被皇帝批准。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清朝所面对的军事敌手相对弱小、军事威胁相对统治中心距离较远,而还没有对其军事作战能力发生致命的损害,但当利用海洋迅速调动兵力的英国侵略者打上门来时,这套体制就完全不能应付。而到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更是难以再维持下去。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