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十二):“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2009-08-03 15: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孙子兵法》中人们最经常提到的名句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从有关军队编制部分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军队的平时编制和战时编制不同,因此军队在调动时很少是成建制调动的,几乎总是要打散军队原来的编制,另行整编为战斗部队。这样一来,平时带兵的军官和战时指挥官往往是两个序列的,这就是所谓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这和现代军事概念相差较远,实在算得上是中国一个特有的军事传统。

《孙子兵法》中人们最经常提到的名句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这一传统政策却和这句名句相反,往往使得将领被迫在并不熟悉自己所指挥部队的士气、训练程度的情况下将士兵投入战斗,所以要做到常胜实在是太难了。

这种情况在战国秦汉时代有着兵役制度上的原因。当时的国家还难以供养大规模的常备军,需要临时征发农民服役参战,不可能按某地平时兵农合一的士伍编制全部征发作战,否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只能将农民士兵抽调部分,另行编组成作战部队。原来平时编制下的地方军官也不能全部都上前线,还是要有军官留下负责未服现役士兵的管理和地方治安。在现役士兵集结地区,需要有其他军官来带领、指挥新编成的部队,并将之带到前线,投入战斗。战争结束后,集结的现役士兵大多退役回家,战时指挥官也要回朝交出符印。

东汉开始建立小规模的常备军队,长期服役的士兵对于领兵军官逐渐形成依附关系,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强行掳掠人口为士兵,军队开始以将领名字命名,成为私家军队。“部曲”一词从原来的军队战时编制逐渐演变为一种没有独立身份的社会阶层。这种情况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再重复,称之为“骄兵捍将”,被认为是造成长久战乱的主要因素。因此到了北周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强调的是士兵与领兵军官分离,士兵轮流服役,平时地方管理兵役的军府并不负责战时指挥,而在战区或军区的指挥官面对的是轮番而来的、服役期仅为几个月的士兵,难以形成人身依附关系。真正做到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得以防止军阀割据势力兴起,对于维持皇朝中央集权统治有重要意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