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十二):“兵无常将、将无常兵”(3)

2009-08-03 15: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明朝军队都以此为榜样,朝廷也难以严密控制,以至于很多军队都具有私人军队的性质,士兵只知道招募他们的将军,不知道有朝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明朝军队都以此为榜样,朝廷也难以严密控制,以至于很多军队都具有私人军队的性质,士兵只知道招募他们的将军,不知道有朝廷。福王在南京成立第一个南明政权后,高杰、黄得功、左良玉、刘泽清等将领各拥重兵,并没有象南宋初年三大将那样以效忠朝廷为要务,反而为了争夺地盘摩擦不休,其中的左良玉甚至以“清君侧”为名大举进攻南京,直接导致福王政权的覆灭。

明末再次出现的军阀割据的苗头实在让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担心,因此对于汉族人组成的绿营兵采取了严格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制度。绿营兵平时驻扎的塘、汛极其分散,当征调绿营出征时,总是由朝廷军机处发出调令,从各个标、协、汛抽调士兵,征调兵员数额都精确到个位数,零星凑齐到指定地点集中,由朝廷临时指派的指挥官接替指挥,带队前往战区集结,接受战地总指挥官的指挥。

这是历史上最为彻底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战斗力不强的弱点,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朝并没有遭遇到劲敌,以这种方式拼凑起来的绿营兵部队几乎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遂行了清朝统治者发动的一系列战役。

到了18世纪末发生湖广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已暴露出绿营兵战斗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各地组织“团练”(民兵性质的地方武装)才得以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而1840年后开始的鸦片战争,对付从海洋而来的英国远征军飘忽不定的进攻,官兵互不熟悉的绿营兵部队连战皆败,常常发生夜间军营内无端“惊溃”的情况。而地方政府临时招募的“义勇”,纯然是乌合之众,不仅不能打仗,反而骚扰地方不已。

戚继光总结明朝军队的教训,认为“兵无常将,将无常兵”是最大的弊病,因此他在《练兵实纪》等著作中强调必须要由领兵将领来亲自主持招募各级军官、各级军官亲自招募并编练士兵,才能实现“万人一心”,才能使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对于亲身体会到历史上最严格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弊病的晚清朝廷中一些有头脑的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启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绿营兵连战连败,地方团练更是一触即溃。当1852年曾国藩被清朝廷任命为团练大臣时,他立即建议“以练兵为要务”,成立按照“戚家军”方法的新军队,使这支军队“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才可以对抗并进而消灭太平军。他迅速在湖南组编起“戚家军”模式的“勇营”,后来就叫“湘勇”、“湘军”。

这支军队组织方面的特点是“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实现“将兵一体”。以后淮军也按照这一体制编练,终于得以帮助清皇朝渡过统治危机。

但是历史再次重演,湘军、淮军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和历史上每个朝代末年情况相仿,这种军队逐渐成为将领、而不是朝廷的工具。并且成为近代中国军阀的滥觞。

(责任编辑:绵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