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原是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慕容氏单于涉归庶长子名吐谷浑,于公元四世纪初西迁,后与居于青海、甘肃南部等地的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相融合。吐谷浑之孙以祖父之名为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六世纪中叶,吐谷浑首领自号可汗 ,定都伏俟城。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冬,吐谷浑进犯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已经告老还乡的李靖再次披挂出征,大破吐谷浑。
在短短十五年间,李靖突出发挥骑兵长途奔袭,冲击力强,转战灵活,粮草补给依赖少,军团结集的巨大优势,指挥的四次大型战役,均大获全胜,堪称完美手笔。李靖能够适应江南、漠北、高原、山地等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娴熟运用水军、步兵等多种兵种配合骑兵作战,采用突袭战、正面作战、野战、攻城战、阵地战等正统的战争类型,同时辅以间谍战、心理战、闪电战、突击战等各种奇特战术,奇正结合,无往而不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孙子兵法思想的创造性发挥,用兵之时强调因势利导,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出奇不意,充分发挥骑兵长途奔袭作战的能力。
在后人的评价中,李靖以罕见的一生全胜的记录和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名将排行榜中仅次于兵家始祖孙武、亚圣吴起,名列第三,被后世称为“军神”。
这是李靖最后一次带兵。然而,在他回朝之时,又有人参劾他。这次的罪名是谋反。
李靖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所谓功高不赏,也借着他“谋反”的罪名,李靖没有得到赏赐。
这次谋反事件经过法官的审理,证实是一次诬告。
经过这一事件之后,李靖“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得以善终的军神
为了不让李靖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李世民派侯君集向他学习兵法。
但是,不久之后,李靖再次被人举报谋反。这次的原告是他的好学生侯君集。侯君集告诉李世民,李靖只教他基本知识,每当遇到巧妙高深的地方李靖便略过不讲。
李世民自然不相信李靖会谋反,更何况,这么一个老头子连兵都没有,如何谋反?但是有人举报,他也不得不问一下李靖是怎么回事。不料,李靖却说这是侯君集要谋反。李靖告诉李世民,他教的那些东西足以保境安民,如果没有谋反之心,不会再向他请教更高深的东西。果不其料,侯君集后来果然谋反,事败被杀。
在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里,李靖在家潜心著书,将他一生征战的经验凝成理论,记载下来。据史书记载,李靖一生著有很多兵书,可惜很大一部分都已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卫公兵法》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卷(或称《李卫公问对》),后者在北宋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中国传统军事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