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临汾旅:中国陆军的窗口(一)(2)

2009-10-12 11:1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负责送徐向前手令的人是司令部参谋孙学遵和都爱国。 原临汾前线指挥部侦察参谋都爱国回忆:大概这样的路上可能行进有两三个小时,才联上王新亭。

负责送徐向前手令的人是司令部参谋孙学遵和都爱国。

原临汾前线指挥部侦察参谋都爱国回忆:大概这样的路上可能行进有两三个小时,才联上王新亭。他们已经走了一天路了,正在准备休息,吃饭,已经行军过度了吃起来了。王新亭看到我们的命令以后,立即停止,所有都不吃饭了。于是灭火,继续前进。

经过一夜的强行军,解放军终于在3月7日凌晨赶到尧庙机场。王新亭上将后来写下了这样一段回忆:当时我命令24旅72团,迅速接近机场,以迫击炮袭击飞机场。敌人有10架运输机正在装运部队,当即被我击中两架运输机。由于部队没有经验,不会封锁飞机跑道,让七、八架敌机起飞逃掉了。其余敌人逃往城内。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临汾攻坚战,就这样在迫击炮的轰击声中提前打响。然而此时,包括徐向前、王新亭在内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仍然无法预见,已经开始临汾战役,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恶仗。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保存的关于临汾战役的军事密档,历经战火烽烟,留存至今,它记录了战争真实的一面。这份当时的绝密地图,由参战部队8纵司令部绘制。61年前,8纵下属的三个旅,以及各团、营的指挥所里,都有这份地图。

最早绘制的临汾城敌军工事图,不知为什么没能保存下来。档案馆收藏的《工事图解》绘制于1948年4月3日,这个日期已是临汾战役打响后的第27天。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临汾的城防工事极为复杂。

临汾旅

原8纵23旅作战科长彭勃回忆:城周围还有一道护城河,护城河外面,还有一套防御工事。防御工事围着这个城有三十一个碉堡群围着这个城。我们在外面,你要把这个碉堡群打掉,再通过外壕,再登城,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问题的。

当9个旅的解放军部队把临汾城团团围困后,各级指挥员来到攻击区域的前沿,观察敌人工事和火力部署时,第一次才发现,被包围的临汾城简直就是一座“堡垒城”。

临汾周围一共有四道防线,最外层是警戒阵地,然后是环城据点,由几十个碉堡群组成,距离城墙50-80米左右,形成火力交叉。靠近城墙是一道既深又宽的外壕,最后就是那道高14米、顶宽10米、周长近10公里的城墙防线。城墙工事还有上、中、下三层火力点。

临汾守军总指挥梁培璜,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生,阎锡山第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临汾战役打响前,梁培璜曾颇自信地说过:共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解放军当时使用的攻坚武器,绝大部分都是缴获的各种型号轻武器,参战部队全部火炮一共92门。这份《各种弹药代名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大威力武器的偏爱。口径最大的榴弹炮只有4门,他的爱称叫“大红薯”,而数量为60门的八二迫击炮,它的炮弹只能称为“花椒”;威猛而珍贵TNT炸药昵称“高等香油”,而普通的黑色炸药则戏称“大蔴油”。

3月10日解放军完成对临汾合围后,徐向前调整了部署,把原来从南、东、北三个方向攻城的方案,改为重点攻击城东和城北。从3月23日起,攻城部队与临汾外围据点守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夺战,形势依然异常严峻。

原太岳区18分区8团1营副营长刘尚武回忆:四号碉是敌人一个连

守的,因为靠城墙,离城墙不远,那城墙子弹就可以打过来。所以那个地方很险要。我们如果要通过,要靠近封锁敌人城墙,你必须要把四号碉拿下来。守的这个过程啊很残,很残酷。敌人、我们伤亡很大。最后剩下四个人还是五个人,最后还是守到了。

每天的战况,都会在第一时间传到设在城东一处窑洞里的前线指挥部,徐向前需要在实战的较量中总结经验,调整部署,最大限度地减少部队伤亡。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场战役比自己预想的要复杂、艰难得多。

原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历史学教授陈忠龙回忆:以13纵队为主突破东关,8纵队仍然在城北直接攻本城,准备打下东关以后,两个纵队直接攻本城,结果3月25号,13纵队、三十八旅长、三十九旅,经过几次总结,三十九旅已经占领了电灯公司,已经登上了城头,遭到敌人的顽强抗击,后续部队没有跟上,三十九旅逼返下来。

临汾守敌二号人物,61军副军长娄福生,多年后写的回忆里记录了解放军第一次登上临汾城墙后的情景:解放军部队曾一度攻上东关城墙,一时震动全城,66师手忙脚乱,师长徐其昌亲率预备队增援,与解放军展开激烈的城墙争夺战。

3月21日上午,临汾城北一个叫郭家庄的小村落,几位攻城部队的军官正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对面是守军的兴隆殿据点……一颗流弹突然飞来,击中他们当中一位的头部,他当即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这位指挥员叫王墉,8纵24旅旅长,时年33岁。

王墉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信,里面有这样的话:

母亲:我离开您18年了,在这18年中,常想这一生还能不能见到您?……遥祝您身体健康地多活几年,看看中国的新生,看看您的儿子们的事业,过几天自由的日子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