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非常熟悉《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就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我们简单描述一下“鸿门宴”的背景。项羽结束“巨鹿之战”后,带领40万大军挺进关中,但走到函谷关,就被刘邦挡住了,刘邦派人挡在函谷关,不让项羽进,非要做关中王,他不要别人占他的地,项羽一生气就打进来了。这个时候,项羽就已经犯错了,因为项羽跟刘邦是两个大集团,不是普通的两个人,集团和集团之间讲什么?只讲利害,不讲恩怨。而项羽在这个时候却不知道刘邦是他的对手,两个集团在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只有他们目标相同、利益相同的时候才可以联手。比如说现在的反恐,美国也要和中国联合,因为在对付恐怖分子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这两个国家就可以联合。刘、项两家什么时候是盟友呢?当秦朝军队存在的时候,刘、项就是盟友,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灭秦。但是,一旦秦朝投降,共同目标消失了,共同利益也不复存在了,刘、项就成了争夺天下的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是冲突的,这就决定了刘、项的势不两立,这是我们看到的 “鸿门宴”。
“鸿门宴”是从什么开始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一进函谷关,就有一个人向他告密,告密的这个人是曹无伤。曹无伤告密三条:第一,刘邦要做关中王,这是刘邦的底牌,他的政治目标;第二,他要让秦朝投降的子婴做相国;第三,他想把全部珍宝据为己有。你想想这三条项羽能答应吗?项羽听完大怒,说:“第二天吃饱饭,把刘邦给灭了!”
其实,项羽灭刘邦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项羽灭刘邦是一怒之下说出来的。他没有分析秦朝灭亡后,刘、项两家是敌人,我灭你刘邦是天经地义,我不灭你你将来就要灭我。如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何至于发怒,一怒之下作出的决定能可靠吗?
大家知道,项伯过去一活动,再跟项羽一说,项羽就把灭刘邦的决定给撤销了。这个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没有理智的分析,这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项羽不知道刘邦是他最主要的敌人。这也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
刘邦在政治上很精明,当刘邦第一次听说项羽要灭他时,刘邦就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招致了项羽一场即将到来的毁灭性军事打击。但是,接下来刘邦利用了项伯,把项羽叔侄两人一块给“忽悠”了,而且“忽悠”得很漂亮。
我只讲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鸿门宴》中专门写到了一段,就是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说得那番话“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是“鸿门宴”中,刘邦见项羽说的第一段话,这段话说得太漂亮了。
我把这段话分为三段分析:
第一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思就是我和你并肩作战,都在打秦朝,不过你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这段话看起来这叫叙旧,当年你河北,我在河南,咱俩并肩作战,其实这叫混淆视听。不错,当年刘项确实联手抗秦,但那是老皇帝那个时候,现在秦朝一灭亡,两家成了敌手了。本来项羽就糊涂,刘邦的话让项羽更糊涂。
第二段,“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就是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又在这见到将军。这叫什么?这叫拍马屁,说得文雅一点,叫逢迎。而且是逢迎的最高境界,就是说的让对方浑然不觉,这就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意思是说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俩产生矛盾。两个人能这样产生矛盾吗?比如说,台下的一位观众和我根本都不认识,有人告诉我他想谋杀我,我能相信吗?我们俩没有冲突,怎么会呢?他把两个集团必然性的矛盾,说成小人的偶然性的挑拨离间,这话说得非常巧妙。
总结起来,刘邦说了三条:第一,叙旧;第二,奉迎;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