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战陈友谅 政治手腕决定胜负(3)
2010-03-10 18:34
1355年,徐寿辉调整人事安排,史书上没有记载邹普胜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终,倪文俊被任命为丞相,但要命的是军政两权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
1355年,徐寿辉调整人事安排,史书上没有记载邹普胜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终,倪文俊被任命为丞相,但要命的是军政两权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有一个秘书,叫陈友谅,作战很是勇敢,倪文俊就逐渐培养陈友谅,最终使他独档一面。
这个陈友谅出生在沔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的仙桃,历史上以打渔为生。开始时在元朝的县衙门当个公务员,郁郁不得志,天下一大乱,就跟随了倪文俊,并拼搏做到了将军级别。
后来徐寿辉和倪文俊两人出现矛盾,其原因是徐寿辉担心倪文俊兵权过大,有意制约,两人开始出现不和。1357年不愿意交权的倪文俊计划谋杀徐寿辉,不小心败露了,就跑到黄州去了。但徐寿辉不能算完,要追杀他。而黄州的守将正是陈友谅,倪文俊认为陈友谅曾是自己的部下,到他的防区安全。但陈友谅权衡了徐寿辉和倪文俊两人的实力,就果断的站到了徐寿辉的一边,将倪文俊杀了,并逐步收编了倪文俊的军队,慢慢的陈友谅的实力开始膨胀起来。
东边的红巾军发展的比西部快,在刘福通领导下成为抗击元军的主力。当时地方上已经是无政府了,有枪就是草头王,贫困户聚集起来砸烂官府,就是红巾军这一伙的,土豪劣绅为了保护家财,也组织了武装,这成了支持蒙古人的力量。淮南的郭子兴、孙德崖、赵均用等几伙势力,是打着红巾军的旗号,就遥尊韩林儿为王。其中郭子兴手下有个投奔来的和尚,也很是能干,郭子兴就提拔他成为自己的勤务兵,后来越看这小子越有出息,又将自己抚养的姑娘嫁给了他,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的姑爷以后,军中称为“朱公子”,利用郭子兴的亲属关系,朱元璋渐渐的开始独自掌握军队了。
这样东西部的红巾军中朱元璋同陈友谅的经历一样了,一个是和尚,一个是打鱼的,一个曾是将军的勤务兵,一个曾是将军的秘书,天下人谁也料不到,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最后决胜负的竟有这二位。
没几年,郭子兴病逝了,他的军队就由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接管,郭天叙的舅舅张天佑和朱元璋两人负责协助。这里郭天叙是正职,张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当然不愿寄人篱下,想方设法要独吞这支军队,不久这机会真来了。
东边的朱元璋篡权办得比较谨慎,比较婉转,很有韬略。而西部红巾军的陈友谅办事就直爽多了,他掌握了军队的实权,本来徐寿辉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为权力引发的,现在陈友谅的实权比倪文俊还大,这回是陈友谅对徐寿辉不放心了。他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弯弯绕,既然自己说了算,还要徐寿辉在头顶上罩着有何用,干脆一刀就将徐寿辉给斩了,自己在九江做起了皇帝,国号汉。
元末长江流域的两支红巾军完全执行了两条截然相反的战略,西部的陈友谅急于过皇帝瘾,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龙椅。而东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筑墙,缓称王,先做缩头乌龟,避免枪打出头鸟。但是在长江中下游,两支同一出身的队伍却趁着元朝主力全力对付北边的刘福通的机会,集中精力扩大地盘,相互大打出手,进行了几番你死我活的争夺,其中最有影响,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数九江附近的鄱阳湖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