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史学泰斗揭秘阿育王塔,五迷阵舍利出塔难(2)

2009-03-21 03: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唐代长庆年间,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叫李德裕,他从长安被贬官后到了润洲(今镇江)当刺史。李德裕听说梁武帝在长干里找到佛舍利,供奉后重又埋入了

唐代长庆年间,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叫李德裕,他从长安被贬官后到了润洲(今镇江)当刺史。李德裕听说梁武帝在长干里找到佛舍利,供奉后重又埋入了地下,因此他来到上元县(今南京)访求佛骨舍利。由于隋唐时古长干寺已经荒废,他在阿育王塔塔基下发现了一批舍利,他将其中11粒移置其润洲新建的北固山甘露寺并建石塔供奉在地宫内,而将另外10粒移置当时尚且完好的建初寺地宫中。李德裕将此事详细地记载在镇江甘露寺的石刻《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铭文中。

“李德裕所挖到的这21粒舍利,应该就是梁武帝时所建的双塔地宫所得。但奇怪的是,梁武帝时埋入的是7粒舍利,其中3粒如同粟粒大小,圆正光洁,而另外4粒没有记载大小,同时还有佛爪和佛发也一同埋入地宫。然而李德裕的石刻铭文中却记载着为21粒舍利,没有谈到有佛的爪发。”蒋老对记者介绍说。但蒋老纳闷的是,“这就推翻了21粒舍利的说法,既然只有7粒舍利,那么可能李德裕移走的舍利,应当是7粒,而不是所记载的11粒。由此推算,留在南京的另外10粒就无从谈起。”据《高僧传·康僧会传》记载,康僧会于东吴赤乌年间为孙权取得舍利,孙权为此立寺建塔,由于是江东第一座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初寺塔与寺的始建年代要早于阿育王塔和长干寺,而且唐代时仍为金陵大刹。这样看来,建初寺内应有两批舍利,一批是东吴初年埋入的,另一批是唐朝李德裕从长干寺迁来的10粒舍利。

迷阵3

为何石碑未记10粒舍利来源?

不排除是长干寺主持演化大师可政从建初寺迎回了10粒舍利,因为是他自己的感应,就没有记载在碑文中。

蒋老分析说,金陵建初寺与长干寺是两个不同的寺庙。那么,建初寺究竟位于今日南京的何处呢?弄清建初寺的方位,对于查明这10粒舍利的来历,以及判定塔王内所藏10粒是否就是李德裕留下的舍利至关重要。蒋老认为,“金陵建初寺位于今花露岗的南麓,古越城的西北,因在南唐以前,作为护城河的今秦淮河尚未开凿,与长干寺连成一片,但并不在一起。”

既然建初寺与长干寺不相干,是两回事。那么为何这10粒舍利会出现在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恢复的长干寺地宫里?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迷。蒋老认为,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北宋时,建初寺逐渐衰落,可能长干寺的主持演化大师可政从建初寺迎回了这10粒舍利,将其埋入了复建中的长干寺“圣感舍利塔”的地宫中,也就是此次发掘出土塔王的地方。因为是可政自己的感应,所以碑文中就没有记载来历。

从目前大报恩寺遗址考古来判断,证实了史书记载在晚唐时,阿育王塔已久废,北宋年间重修寺庙,天禧年间改名为太禧寺,元代改名称元兴天禧慈恩旌忠寺,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为报太祖和马皇后生育之恩,扩建为大报恩寺,并建造了高近百米的九级琉璃宝塔。但考古专家至今没有找到大报恩寺的地宫,从目前发现的北宋长干寺地宫遗址来看,位置与大报恩寺大雄宝殿建筑遗址相隔才10米,而且在地宫上方并没有发现明代的文物遗迹,故真正的大报恩寺地宫究竟在哪里,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