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昭君墓和昭君,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史书有记载、文人有演绎。特别是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连续举办的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和召开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把昭君墓和昭君这个人的有关事迹挖掘得差不多了。听说昭君的故里湖北省兴山县也在举办“昭君艺术节”。可见昭君这个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正如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内蒙访古”一文所言:“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题昭君墓》中讲:“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这个“埋香骨”的地方就是昭君墓。关于昭君墓的真伪,好多史学家都无定论,在别的地方没有证实有昭君墓这一说法前,呼和浩特南郊的昭君墓被说成是真正的昭君墓。到目前为止,不管正史也好、演义也好、诗词歌赋也好、还是戏剧也好,凡在其中讲到昭君墓和昭君的事,指的都是呼和浩特地区的昭君墓和昭君墓中的昭君。
1963年国家副本席董必武同志来呼和浩特市考察并谒昭君墓,留下不朽之作:“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排斥众议,一斧定音。讲出了昭君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谛。原来,昭君墓周围杨柳参天、地上杂草丛生,残砖烂瓦比比皆是,有时候还能找到蓝色的、绿色的琉璃瓦块。这说明昭君墓附近历史上曾有建筑,《金史·列传第九·斡鲁》载:“辽主留辎重于青冢,领兵一万往应州。……宗望奄至辽主营(青冢主营)尽俘其妻、子、宗族,得其传国玺。”《金史·列传第十二·宗望》也载:“太祖已定燕京,斡鲁为都统,宗望副之,袭辽主于阴山、青冢之间。”“将至青冢,遇泥泞,众不能进。”“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倾,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妻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又《辽史·天祚皇帝三》载:“大宝三年四月戊戌,金兵困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持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诸妃、公主、丛臣皆陷没。”另《元史·木华黎传》记:“秋八月,从驻青冢,监国公主(成吉思汗三女儿阿拉海别乞)遣使来劳,大飨将士,山东胜渡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