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索:神秘的虢国墓地,展现两千年前中原文明

2009-04-10 16: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禹门生
1956年冬天,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字:“虢”。这就是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

  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田园风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一个特殊的机缘使得这座城市在黄河边拔地而起。 

  三门峡地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东面临近古都洛阳,西面二百公里处就是古城长安。 

  三门峡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古关口,叫函谷关,几千年前这里经常成为古中国的战场,和平时期则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关周围也就成为悠久历史的积存地。 

  1955年,三门峡忽然声名鹊起。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修建一座重要的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了不至于损失文物古迹,从1955年10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四十多人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分成十个组,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考古调查。  

  1956年冬天,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字:“虢”。 

  根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两块土地分封给两个弟弟,一个称东虢,一个称西虢,东虢国后来在历史的征战中逐渐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 

  西周末年幽王时期,西虢国的国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廷大权。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就在这之前,西虢国的虢石父利用权势灭掉了三门峡一带的焦国,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王国称为虢国。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 

  当年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但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小诸侯国叫虞国,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答应了。 

  威武的晋军突然出现在虢国的土地上,轻松地消灭了虢国的军队,然后,又顺便在凯旋回师时把虞国也征服了。后人把这段故事叫做“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如果历史的记载确切,那么虢国在三门峡一带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应当会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无数的财富。 

  1956年,在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出了编号1052号的古代墓葬,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确地刻着“虢大子元徒戈”几个字,意思是虢国太子用的戈,专家由此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一位太子。 

  考古队在这个区域里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国贵族与平民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随葬器物14多万件。看来,这里很可能是虢国贵族和平民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现国君的墓葬呢? 

  挖掘大体结束了,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还有更丰富的宝藏逃过了他们的搜索。 

  而那些更加璀璨的文物其实就深埋在不远的地方。 

  离火车站北面仅仅一百多米远,因为已经靠近黄河谷地边缘,坡陡沟深,所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主要是当地农民的零散耕地,似乎从来没有人深究过在这片耕地的下面,会不会有什么异样。 

  1989年,三门峡市会兴村看中了这块土地,准备把这里规划为居民宅基地。 

  重大的秘密因此露出端倪,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贪婪和犯罪。部分群众在建房过程中,发现自家的宅基地下有古墓葬,开始秘密盗掘文物。 

  1989年12月,三门峡市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有人盗墓的举报,他们马上派出警力,秘密前往会兴村,展开调查。 

  1990年2月,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首先发掘的是编号M2001的墓葬,俗称一号墓。这是被盗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考古队来到了现场,但他们看到的情景却令人心痛。 

  刚刚挖去夯土层,墓口就暴露了出来。看来原始墓口已经被破坏,考古队只好沿着墓壁向下挖去。让大家心寒的是,一个最大最深的盗洞就在墓道的南端,始终跟随着挖掘过程,似乎没有尽头。 

  终于有一天,盗洞到了底,而这时,距离地表已经超过了11米。 

  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考古队继续往东挖掘,仅仅40厘米后,就出现了随葬器物。 

  器物中有很多高贵的青铜器,给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人物。 

  最初让考古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后来的清理表明,这套编钟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达30公斤。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在一号墓的挖掘现场,随着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队员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喜悦。在很多青铜器上都能看到一些铭文。对考古学来说,文字是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事后证实,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都有“虢季”字样,说明墓主人叫虢季。 

  礼器的品种繁多,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特别的用途,合在一起,标志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礼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礼制,墓主人应当是虢国的国君。 

  这就是国君的地下世界。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木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就在这个看似杂乱的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文物。 

  这柄玉茎铜芯铁剑,残留34.2厘米,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和剑首四部分。剑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内的铜芯和柳叶状的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两组条状的绿松石片。下葬时剑身用丝织品包裹,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显然这把剑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艺。 

  出土时剑身通体严重锈蚀,中部因受压而断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测试,证明这把剑是铁制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学会了人工冶铁技术,但是这把剑的出现,将中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它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墓主人的栖身之所却是一片狼藉。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了灰末。 

  内棺的盖板上铺着几十件零乱的玉器。 

  揭去内棺盖板,棺内就是墓主人的尸体,外面曾经包裹着一些丝织品。 

  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贴身覆盖和佩带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杂在一起,辨别不出形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被专门请来指导玉器的修复工作。由于玉器串联的绳子全部腐烂,椁板的坍塌和堆积的淤土使得玉片散乱无序,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