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索:神秘的虢国墓地,展现两千年前中原文明(2)

2009-04-10 16: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禹门生
复原后的玉器让人感到眩目。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虢季国君身份的标志与象征。

  复原后的玉器让人感到眩目。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虢季国君身份的标志与象征。 

  在墓主人的面部还覆盖着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一开始连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专家都感到困惑。 

  经过艰难的比对和复原,人们终于看到了这件玉器的原样,它们被雕琢成眉毛、眼睛、耳朵、面颊、下颚、胡须、头发等形状,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专家认为,这就是后来在西汉流行的金缕玉衣的雏形。 

  除了玉器,虢季还拥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财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带饰物,由12件金器组成,重达400多克,历经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泽。 

  就在一号墓不断带给人们惊喜的时候,在它的东面大约5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初步看来,和一号墓结构相同,但规模更大。由于墓葬口小底大的设计,在挖掘过程中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为了减轻墓口部土方的压力,考古队员先用推土机铲去上层表土,将墓坑周围下挖成多级台阶状,同时在墓口部架起辘转,将挖出的填工随时运到距墓较远的地方,防止墓壁滑落塌方。 

  让考古队员高兴的是,这座古墓没有遭受盗墓贼的骚扰,保存得十分完好。 

当木椁出现之后,随葬品就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整个墓室,看起来比一号墓还要丰富。 

  清理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九号墓的规格和陪葬都超过一号墓,出土文物比一号墓的总数还多一倍。 

  在周代的中国,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级。九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多达120多件,而且都是双套。不少器物上带有“虢仲”字样的铭文。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说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博物馆人员介绍铭文内容:“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说的这是虢仲给他的妻子作器,他的妻子叫虢妃,是一个妃姓诸侯国的女子。” 

  铭文虽然很多,但传达的信息比较有限,从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那么,虢仲和虢季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吗?是兄弟吗?由于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据,至今这还是个不解之谜。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国的实力很强盛,因而国君虢仲拥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这件龙纹铜盉,通体装饰着华贵的龙纹,造型典雅。盉的嘴是一种怪兽的头,而四个底足则是四个裸体的侍女。 

  虢仲的外棺盖上同样也放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还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随葬品和赠送者的清单。 

  遣策上的文字里面有“南仲”二字,这成为判定墓主人下葬时代的确凿依据。据史书记载,“南仲”是西周宣王时代王室的重臣。 

  九号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优质的新疆和阗玉。制作工艺精湛细腻,令人惊叹。 

  一件龙纹玉璧,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整个器物圆润规整,两面都装饰着抽象变形的云龙纹,富有艺术的动感与和谐。 

  九号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动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动物造型都活泼而传神,既有写实的严肃,又充满了想象的张力。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下一共发掘出了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马坑,包括两座虢国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级贵族墓和四座贵族夫人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两万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丰富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钻探与发掘的资料表明,这里埋葬着一个排列严整的大型墓地,总面积达到32.45万平方米。 

  墓地的发掘引发人们思考另一个问题。 

  据古代文献记载,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三门峡一带后,建立的国都叫上阳城。但是,虢国国都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却始终是一个谜。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研究,专家们判断,位于虢国墓地东南2公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窑遗址很可能就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李家窑遗址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综合文献记载和历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寻觅多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 

  被湮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终于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据说,虢国的人民知书达礼而且能征善战,很多代虢国国君都担任过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经常为王室出战,立下过汗马功劳。虢国墓地的发掘成果证实了这一点。 

  战车和战马在那个时代是军事力量的主要象征,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系列表现了战争对这个王国的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先后发掘并公布车马坑8座,马坑3座。 

  现在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战车,其实只是黄土,考古学家根据木头腐烂后残留的痕迹,一点点地清理出战车的各个细节。 

  白荣金:“那个木头都烂了,烂成洞了,我们后来又往里头灌石膏,采取一些其他的办法,把周围的泥土去掉,把里面填上石膏,再给它剥出来,整个的痕迹一点一点车的辐条,车的轮子,外头的毂,下面车箱子一条一条的,上面的木头,都能给它清理出来。” 

  这些泥土构筑的遗迹仍旧保留着几千年前战车的形象,使我们得以想象当年虢国强盛的军事实力。最大的二号车马坑里埋葬了19辆车和38匹马,最小的也有一辆车,两匹马。  

  所有的马都是杀死后被整齐地摆放在坑里的,车马坑里还有不少狗的骨头,从形态上看,它们都是被残忍地活埋的。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犬。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西周统辖范围扩大,各地区、封国之间联系加强,道路交通、造车技术以及车的重要性也随之发展。三门峡虢国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积极参与西周王室的军事活动,造车技术不断发展,车马文化也日渐深厚起来。 

  在庞大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里,究竟有多少车马坑,坑内有多少车,有多少马,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 

  车马坑是王国穷兵黩武的表现,根据史书记载,虢国的强壮一直延续到战乱叠起的东周时代。 

  东周时,周王的权力日渐萎缩,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争战,抢夺地盘。在争霸的过程中,虢国努力保存实力。但是,终究比不上一些大诸侯国。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成了中国人对虢国最深的记忆。 

  不论这个历史故事是否真实,虢国确实在纷乱的争霸岁月中消失了身影。都城荒废了,墓地不再有人祭祀,往事变得扑朔迷离。幸好在两千多年后,虢国国君的地下世界重新展露容颜,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才又一次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