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俑与秦俑有何不同?
谜题破解之后,王恺和邱永生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兵马俑本身。
从1984年开始,在狮子山西麓共发掘出6条兵马俑坑。4条步兵俑坑内的兵马俑,应该是墓主人拥有的一支部队主力,其中,4号俑坑中兵马俑不足20件,可能担负着主力部队的警卫任务。从步兵俑坑西北约125米处,有一个东西长12米、南北宽3米的骑兵俑坑。狮子山当地的村民们说,早在1981年,某单位施工时,就曾破坏了一条骑兵俑坑,损坏骑俑约200多件。步兵俑、骑兵俑、警卫俑和指挥车同时在这几条俑坑中出现,表明狮子山兵马俑是一支兵种比较齐全、组编完整、步骑兼备的作战部队的模拟品,是汉初楚王国强大军队战阵的真实缩影。
这支汉兵马俑军阵由4000多件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组合而成,其种类之丰富,令人惊叹。陶俑种类有手持长械的士兵俑、铠甲士兵俑、发辫俑、发髻俑、弓弩手俑、警卫仪仗俑、车兵甲士俑、御手俑、重型骑兵俑、轻型骑兵俑、马俑和将军官吏俑等。此外,还在俑坑中发现了木质战车和兵器模型等遗迹。
军阵与兵法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攻防兼备、训练有素的军阵,才能在两军对垒的冷兵器时代冲锋陷阵、无往不胜。而狮子山楚王陵的兵马俑群,正是这样一支编组整齐的古代战斗军阵。
由4条俑坑组成的步车军阵,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是狮子山汉兵马俑的主力军阵。在这支由步兵和车兵编组而成的兵马俑军阵中,既有主体本阵和锋阵,还有后卫、两翼和指挥系统。其中,由1、2、3号俑坑组成的3列平行纵队,形成了这组军阵中规模庞大的三军主力,即本阵;每列纵队又各自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密集的步兵方队,每排约10人,排列成每队千人的锐利前锋部队,后面则是由车兵排列组成的浩荡战车军阵。按照邱永生的说法,这组汉兵马俑军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书《孙膑兵法》中“末必锐、本必鸿”的古代阵法思想。在3列主力纵队身后,是由4号俑坑构成的一列步兵后卫横队;另在3列纵队右侧的1号俑坑中部,有一辆四马驾驶的战车,车上站立着一位高大的将军官吏俑,车后簇拥着一队士兵俑群,从而在这组军阵之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指挥系统。
距离步车主力军阵右侧不远处,是由5号和6号两条俑坑前后排列组成的骑兵军阵。这支由重型骑兵、轻型骑兵和马俑构成的骑兵俑群方阵,既相对独立,又与步车军阵相呼应,成为整座军阵中的一支快速反应的骑兵侧翼军队。回顾中国历史,在先秦时期,军阵主要以战车为主,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种“万乘之国”军阵的集中体现;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笨重的战车逐渐被轻锐快速的骑兵所取代;到西汉中期以后,古老的战车军阵终于从杀声震天的古战场退出了。狮子山兵马俑步车兵主军阵与骑兵军阵同时出现,正好反映了西汉初期战阵从步车组合向步骑组合发展的演变过程。与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相比,狮子山兵马俑军阵中的骑兵已经从主军阵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邱永生发现,狮子山兵马俑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重大的差别。从狮子山兵马俑的整体形态、头部装饰以及衣着等方面加以考察,很显然是从秦始皇兵马俑发展而来。“汉承秦制”,在俑类制作上也不例外。但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比如秦俑为表现士兵的骁勇,多“科头”兵(不戴头盔),而汉俑则注重保护头部,每件俑都配备了头盔或帽子,就连发辫俑和发髻俑,在额头处也都裹着头巾;再比如,秦俑多着战袍或铠甲,而汉俑则多穿长服。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与咸阳杨家湾彩绘兵马俑相比,狮子山兵马俑的整体结构与其十分相似,这和二者所处时代大体相同有关。但是杨家湾兵马俑中有骑兵俑580多件,远远超过了狮子山兵马俑的骑兵俑数量,这大概是中央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区别。马俑的结构和形态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制作方法都是模制。关于步兵俑,从形体结构到大小尺寸,从衣着服饰到靴帽头型,二者都十分相似,但若仔细考察,不难发现,狮子山步兵俑比杨家湾的稍矮。在服饰方面,杨家湾兵俑都穿着长服,然后用各种色彩绘出铠甲衣纹等服色;狮子山兵俑因为长期深埋黏泥之中,彩绘多已脱落,部分俑的甲衣难辨,但色彩以红白二色为主。头饰方面,杨家湾兵俑有两种头饰,一为扎巾,二为发;狮子山兵俑则有4种头饰,发辫、发、平顶盔与风字盔。此外,杨家湾的步伍俑皆站立,而狮子山兵马俑中除站立俑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跪坐俑。因地域关系,两批俑的面部造型也各有特色。杨家湾俑面部多方或圆,嘴唇较厚,体格粗壮,正好反映了关中人的面部特征;狮子山俑则多上宽下窄的瓜子脸,这似乎是东部民族的面部特点。杨家湾兵马俑的指挥官都骑着马,而狮子山兵马俑的指挥官则乘车,这似乎表明杨家湾兵马俑的主人是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战将,而狮子山兵马俑的主人则是地方部队的长官。
总体来看,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咸阳杨家湾彩绘陶俑是西汉大将周亚夫或某个较有地位的军事将领墓葬的一部分,而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守卫的则是西汉早期的第三代楚王——刘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