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羊舌墓地:探访晋国流徙迷踪(上)

2009-04-13 13: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03年,“非典”期间,曲沃县公安局得知,在羊舌村南的岭地上,发现盗掘古墓现象。在羊舌墓地,究竟还有多少秘密呢?

晋国古都诉说前世纷纭 羊舌盗影惊破历史迷踪

这座土岭的南边是浍河河谷,北为滏河河谷,你站在土岭之上,可北观乔山,南望绛山。“盗墓!又是疯狂的破坏!”2003年,“非典”期间,曲沃县公安局得知,在羊舌村南的岭地上,又发现盗掘古墓现象。没有任何的迟疑,当时仍在天马-曲村晋侯墓地进行发掘工作的省考古研究所曲村考古队和县文物局人员火速赶往现场。

日正当空,大片大片的麦田在人们的视线里一望无垠,劳作于田间的农民们懂得耕耘与收获之道。再看,不远的麦田里有几堆还潮湿着的黄土,呈花土状,这正是通常见到的墓葬填土。

盗洞四周的花土中,考古队发现其中夹杂有木炭,在盗洞周围还散见有铜鱼。根据常年的考古经验,墓地发现木炭,说明墓葬椁室有积炭;有铜鱼,则说明椁室装饰讲究。这么一堆几千年前的黄土,似乎在告诉考古者,这里是一处级别很高的墓葬。

堆积的土堆旁,狰狞的盗洞似乎在向辛勤劳作着的考古工作者肆意嘲讽。同样是古墓,考古工作者持手铲、布探方,发掘一座墓往往需要逾一年的时间,而盗墓者破坏一座墓地,往往连一个晚上的时间都用不到。

长期以来,我国现行文物保护政策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面对一个重大的古代遗迹,面对一个深埋千万年的秘密,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认识水平,宁便是发掘再细致,总会有信息遗失,因此对于重大的古代遗迹,往往是保护为主,尽量保持文物遗迹的原始面貌,避免因为考古发掘带来的可能的损失。

由于这些年不断有墓葬被发现,考古队的工作强度高而且任务紧,汇报和商议的结果是:这个新发现的盗洞很快被回填处理,待日后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发掘。

回填就回填,历史的本就该还给历史,但基于对曲沃附近这些年来盗墓风行的现状,考古队在填土时还是异常担心:“这块墓地周围,还有没有其他的墓葬存在?这里还会不会被盗墓者光顾?”

事实上,事情的发展似乎又暗合了考古工作者的担忧。2003年到2005年间,盗墓贼疯狂的盗掘非但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曲沃公安部门连续抓获了好几伙盗掘者。2006年夏,曲沃县公安局接到举报,盗掘者于2003年发现盗洞以南约200米处又踩好了点,探明墓葬,伺机动手。曲沃县文物局便紧急采取措施,进驻现场。

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火速成立的羊舌墓地考古队从曲沃县文物局手中接过任务,开始进入这块被盗墓者盯上的岭地。专家不禁发愁,在曲沃这块土地上,究竟还有多少秘密呢?

没有进驻羊舌墓地之前,考古队对新发现的这块墓葬的发掘工作充满担忧。但是,他们真正站在墓地上方进行探测之时,却出乎意料地被震惊了!

羊舌村土岭上藏有墓葬,这在2003年时就已知道。以前发现盗洞并回填的那处墓葬已经探明,之前发现的3座就在200米开外,而这次探方的墓葬,“尺寸”竟然大得让专家们欣喜若狂:“好家伙,这竟然是两座中字形大墓,从探测的数据上看,南北长50米,而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不过36米,这组墓的规格竟然比对岸那座晋侯墓还要宏伟!”

这是谁的墓葬?早先知道这个区域的墓葬发现有木炭和铜鱼,专家们据此猜测:墓地主人肯定非常人,但是谁会将自己的墓葬安放在与古晋国晋侯墓地隔河相望的羊舌岭地上呢?9组19座晋侯墓地的9位晋侯都安然躺在世代安葬的“公墓”——即“天马-曲村遗址”处,如果羊舌墓地的主人也是一位晋侯,那么,他为什么会躺在这里?如果他不是晋侯,又会是谁呢?

沉雪盈天寻访被盗墓室 敲开椁门物品不翼而飞

如此大规模的墓葬被发现,真的令考古队欣喜若狂!

这的确到了“抢救发掘”的地步,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成片的玉米幕天席地,一人多高的玉米丛成为盗墓者最好的掩身屏障,盗墓分子已经得知此处有墓葬并随时准备动手,如果考古工作者不赶快动手,那么也许一夜之间,这处墓葬又会被盗挖殆尽。

考古队会同曲沃县公安部门,马不停蹄地找来这块地的主人,立即与其商量开掘事宜。可玉米几乎都成熟了,再过几日便要收割,但事情紧急得一刻也不能等,考古队开始与地的主人商量赔偿。

正是这样的抢时间行动,考古队连夜从一公里外的村子拉来电线。应考古队要求,曲沃县公安部门派出干警当夜就驻扎在现场,确保万无一失。

在谈判赔偿损失时,考古队从地的主人口中得知,这块地几十年来并没有被动过,更没有发现挖掘和盗墓行为,周围的百姓也证明此言属实。那么,专家判断,这组大墓的地界近二三十年没有动过,没有盗墓痕迹,说明它还没有被盗,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曲沃附近的盗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这其中也有文物的市场,从广东、香港等沿海地来的文物收藏者和文物贩子趋之若鹜。既然几十年间这块地都没有被发现,那接下来也许会有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

布置发掘现场、收割地里的玉米、安排专人看守……考古队一刻也不敢耽误。

考古工作的野外作业,是一项繁琐细致而长期的工作,按照以前的发掘经验,仍采取探方、发掘、整体揭露的业界流程作业。我们知道,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一挖几十年,往往每一座墓葬都耗费时日。但考古之所以不同于盗墓,主要在于考古是尽可能细致地发现历史痕迹、记录在案,以供研究之用。

布方、探方、发掘,考古队一丝不苟,墓口终于展现在众人面前。发现墓道口,考古队又喜又忧,喜的是,在墓道口周围发现有祭祀坑,而且这样的祭祀坑似乎存量相当可观;忧的是,在墓道口,他们竟然发现了木炭灰。

一般墓葬,如果里面存有木炭,往往在墓葬内部才会看见炭灰,可这炭灰怎么跑到墓道口了?这说明什么?难道,这处墓葬还是被盗了?一瞬间,细致发掘如照料婴孩一样的考古队员脸上凝重了……

但不到最后,谁能解释这一切呢?发掘的程序与方式早有规定,不能变,发掘还是一寸寸、一天天地进行了下去。

山野流寒,草木早摧。2005年的秋冬季,考古队无日无夜奋战在羊舌村的土岭之上。转眼间,冬天还是到了,北风呼呼,似乎一丝也体量不到考古队员的艰辛。

为了防止严寒,考古队在山上建造了房屋,一来,能让队员们休息,再则,过些时日,墓葬深处便会重见天日,文物也需要存放。考古队运来砖木,建起房屋,又拉来石棉瓦覆在屋顶,这样能够防止寒风往屋内灌。又发掘了一段时间,天空突然飘起雪花,为保证发掘工作能够进行,同时保证发掘现场不遭破坏,考古队搭起了工棚。

那个冬季,雪下得异常大,队员们望着被大雪压得吱吱作响的顶棚,心里惴惴。最后还是有棚子被大雪压塌了,大家便七手八脚上手修理。大雪封住了下山的路,整日被困在山上的考古队员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正在被发掘的两处墓葬中有一座终于被完全清理出来了,这是后来被称为M2的墓葬。通过墓道,打开椁室,队员发现这是一座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土圹竖穴大墓,方向北略偏西。墓室近方,全墓总长约39.9米,北墓道为台阶状,南墓道是斜坡状,墓道入墓室处略高于椁室盖板面,墓口、墓底大小相差不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