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寻岭南之光:南越王墓发掘纪实(一)(3)

2009-04-24 17: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地宫中的青铜器物原状(南越王墓博物馆提供) 考古人员进入墓室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地宫中的青铜器物原状(南越王墓博物馆提供)

考古人员进入墓室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来到象岗,开始对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

当起重机将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块块吊走后,经测量,这是一条长度为10.46米、宽2.50米、距地表深度为3.22米的长方形斜坡墓道。在距墓室门口4.12米的地方,斜坡开始转为平底的竖坑。就在这个竖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棺椁及两个殉葬人的灰痕,这种于墓室之外就藏棺椁殉人的汉墓,在广州乃至岭南属首次发现。尤其引起发掘人员注意的是,墓道中还发现了铜器、陶器等殉葬品,并发现了刻有“长乐宫器”的四字戳印。长乐宫原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著名的宫殿建筑,它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南部,与西边的未央宫东西并列,故又称东宫。自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移住未央宫后,长乐宫便成为太后之宫,其遗址至今尚有部分保存下来。象岗古墓“长乐宫器”戳印的出土,无疑向发掘人员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号“南越武帝”的赵佗,或其家族中的某一位王。但究竟属于哪一代王,一时还无法做出结论。

为了发掘方便,墓室的顶盖被揭开,清理工作按既定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件件器物被清理出来。发掘人员在墓室的东侧发现了一处殉人的棺具遗痕,殉者的骨架、棺具早已腐烂如泥,仅见一片板灰残痕,旁边排列着一组玉佩饰。就在这组玉佩饰的一个大玉璧旁,发现了一方铜质印章,印为方形,龟钮,阴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长宽均为2.4厘米,重27.97克。考古人员据此推断,这方印就是殉葬者本人生前所佩戴的实物。据后来研究,印章上的“景”字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汉代设永巷令这一官职,以宫中的宦者充任,专门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由此可推断,墓中的这位殉葬者生前当是南越国王室的“景(永)巷令”。墓主死后以“景(永)巷令”与漆木车模型同殉了。

地宫中散乱的器物出土原状(南越王墓博物馆提供)

第二道石门轰然洞开

当东耳室的器物清理到一半时,西耳室的发掘也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门道处,在一堆陶器上方散落着3个大号铜鼎,其中一个滚落到地面上,考古人员从这3个铜鼎入手分层向前推进,并很快发现了一组9个小号的铜鼎。这组铜鼎原用丝绢包裹,与一组铜勺共置于一个竹笥内,只是竹笥早已腐烂,小铜鼎四散开来,同3个大号铜鼎几乎混于一起而难辨层次和秩序。此次西耳室共出土铜鼎17件,在后来的发掘中,又出土了19件,二者加在一起为36件。一个古墓有36件铜鼎随葬,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以及墓主对鼎所代表的权力是何等崇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