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寻岭南之光:南越王墓发掘纪实(一)(4)

2009-04-24 17: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继铜鼎、铜勺发现后,考古人员又在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发现了一件铜虎节。这件虎节的出土,是整个岭南地区唯一一次发现,堪称国之重宝。 两个耳室

继铜鼎、铜勺发现后,考古人员又在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发现了一件铜虎节。这件虎节的出土,是整个岭南地区唯一一次发现,堪称国之重宝。

两个耳室清理完毕,考古人员打开了墓内第二道石门进入后室。此室是由一个较大的厅堂和三个小型的内室组成。经测量、勘察,厅堂内长4.84米、宽1.84米、高2.3米。从室内结构和散乱的随葬品看,这里应是墓主人棺椁存放的地方。考古人员把厅堂定为主棺室,其他3个小型内室定为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的棺椁位于主室正中,四周分别摆放着质地不同的随葬器物。棺椁早已腐朽不存,根据所遗留的一部分板灰痕遗迹及原钉嵌在椁板上的6个大铜铺首的出土位置,以及棺椁内随葬器物的排列情形,可以大体推知棺椁入葬时的状况。

当考古人员接近棺椁并将棺椁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点点细细清掉后,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带孔的小玉片凸现在众人面前。

“玉衣,这里葬着玉衣!”考古人员急切地叫喊起来,在场者观之,无不为之激动兴奋。眼前的事实向考古人员证实,这座墓的主人确是身穿玉衣躺在这冥宫之中的。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经验,凡用玉衣殓葬者,非王即侯。既然象岗古墓的主人以玉衣殓葬,其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谁会有这样的气派?1968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的墓中清理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曾轰动世界。而今天,象岗古墓发现的玉衣也必将令世人再度为之瞩目。根据专程前来指导的考古大师夏鼐的意见,考古人员将玉衣碎片编号,依照程序全部提取出来。

1984年春,提取的玉衣碎片运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与冼锦祥、李卫华、王影伊等考古专家进行修复。复原后的玉衣,由头套、上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共10部分组成,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片,属于一套丝缕玉衣。从玉衣出土时的整体尺度推算,墓主人的身高应在170厘米左右,从两袖下段筒口分析,墓主人体型可能较瘦。这套丝缕玉衣,是考古文献记载中已知金缕、银缕、铜缕玉衣以外又一个新的品种。如果象岗古墓墓主确属赵胡,那么,丝缕玉衣入葬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或稍后,其制作时间要早于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近10年以上。

丝缕玉衣与骨骸出土原状(南越王墓博物馆提供)

在清理玉衣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玉衣内仍保留有部分遗体残骸,绝大部分残骸已腐朽成粉末状的骨渣,只在玉衣的头罩部分尚有少许残颅骨片。这些残片大小不一,最小的为直径5毫米左右,最大的直径也仅有45毫米~50毫米。由头罩中捡出的残颅片,大多数已难辨其所属部位,少数较大的骨片经拼对黏合后尚可判断其所属部位,而且这几块拼接起来的残颅骨片,也就成为判别墓主性别年龄的唯一资料,后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鉴定专家以及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李善荣等采取多种方法鉴定,象岗古墓墓主属一例男性个体,从牙齿的磨耗程度、主要颅骨缝的愈合情况以及牙槽骨出现萎缩和牙齿的结构等多方面考察、检测,墓主的死亡年龄约为40到45岁。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