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象岗古墓主棺室清理工作进入尾声时,考古队决定对东、西侧室和后藏室分头进行清理。清理人员在东侧室南部一堆骸骨处陆续发现了龟钮、龟头,阴刻“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与“左夫人印”等三颗铜印。在东侧室中部,发现了“右夫人玺”四个阴刻篆书的龟钮金印,外加一枚“赵蓝”字样的覆斗钮象牙印。根据推测,这应是墓主四位姬妾不同规格的印章,尤以龟钮金印为尊。这位称作“赵蓝”的人,是否是墓主的正室夫人,一时不能确认,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后藏室内,还出土了盖刻“蕃禺少内”的几件铜器。考古人员认为,铜器上的“蕃禺”应专指南越国时期的称谓,汉武帝灭南越后,便通用“番禺”两字了。一个汉字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别,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亡存废,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赵胡与南越国的衰败
公元前221年,曾在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齐、楚、燕、韩、赵、魏关东六国,在秦国军队为期15年的征讨中全部灭亡。中原大地上持续几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形成了。至此,北至长城,南到长江南岸,东至东海、黄海,西到巴蜀,尽入秦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派遣任嚣与河北正定人赵佗两位将领率楼船之士,再次展开对百越的进攻。由于此时灵渠已开凿成功并交付使用,任嚣、赵佗率领的秦军凭着畅通的灵渠运输条件、丰厚的粮草和精良的武装设备,在百越战场上开始了大规模征伐。秦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未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地区,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地区,战争最终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越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秦始皇帝把岭南地区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并在该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为巩固其占领区,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复燃,秦王朝将占据岭南的秦军留下来,与越人杂处,并采取了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任命任嚣为南海尉,掌管三郡军政事务,赵佗出任龙川县令。
秦亡,楚汉相争,赵佗赵机在南越称王。关于赵佗何年称王,《史记·南越列传》未载,只是说:“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不疾而终,享年101岁。
赵佗去世后,因其长子早亡,由年轻的王太孙赵胡继王位。初继位的赵胡按祖父赵佗遗嘱,与丞相吕嘉将其葬于都城番禺城外的群山之中。据史料记载,安葬赵佗遗体时,多置疑冢,发葬的灵车从番禺都城四个城门同时而出,四具棺柩一模一样,下葬时又棺棚无定处。除丞相吕嘉和赵胡等少数几人,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赵佗棺柩的下葬之处,赵佗的真正葬所遂成为千古之谜。
送别赵佗亡灵之后,吕嘉向着赵佗长眠的城外山岗悄然跪下,抚胸顿足大呼道:“天邪!圣王一去,从此南越国将不复存在矣!”吕嘉不幸而言中,赵佗归天,确实给这个号称东西万余里的庞大王国带来了厄运。表面上臣服南越王室的闽越国,趁赵佗亡故,新君刚立,竟悍然发兵侵略越、闽相倚边界的蒲葵关,并向南越国境内逼进。
闽越王国位于南越国的东方,以闽江流域为中心。在秦汉之际,闽越人的活动范围东及今台湾、澎湖、琉球等海岛,西则直达赣东北等地,以今福建省境内为最多。面对闽越国发动的突然袭击,新继位的赵胡身穿孝服临朝,同臣僚们紧急磋商御敌方案,颇具文韬武略的吕嘉果断表示:“发兵击之!”此计得到了文武百官的拥护,赵胡则不听此计,坚持认为应禀报汉中央朝廷,并请其派兵击之,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众臣僚无可奈何地看着这位新主给汉王朝发出了求援书。汉武帝得书,将计就计,立即传诏,发兵征讨闽越。闽越国统治者闻讯,大骇,闽越王郢之弟余善杀郢而降,“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汉军停止进攻,上报汉廷,汉武帝下诏立余善为闽越王。
地宫中出土的甬钟与石罄(南越王墓博物馆提供)
在这场战争中,南越国既未损己之兵,又使敌军退却,似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却不知已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闽越臣服汉廷并从蒲葵关退兵后,汉武帝令汉廷命官严助赴南越国都城番禺传谕。严助到达番禺,赵胡听后顿首,认为“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表示了对汉的感激之情。当严助接着传谕让赵胡入汉廷亲自向皇帝谢恩时,赵胡这才回过味来,大惊失色。面对诏令并慑于汉朝廷的威势,赵胡不敢拒绝,同时又怕一旦进入长安,有去无回。情急之中,只好和几个近臣商量,称自己本愿同严助一同入朝晋见天子,以示谢恩,无奈自己继位时间不长,身体多病,不能去往长安,待病稍痊即去云云。为表示自己的诚意,赵胡特命太子赵婴齐跟严助一同赴长安为皇帝“宿卫”。严助不便强求,只好带上太子赵婴齐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