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把隆起的坟包称为“冢”,因此,考古学家便把用石块堆积起来的红山文化墓葬形式,称之为“积石冢”。
刘国祥:“红山文化的埋葬形式呢,比较特殊,目前我们知道,有一种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石冢,那么什么是积石冢,那么它的形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么所谓的积石冢,就是建在山梁或土丘的顶部,通常呢,把这个山顶,这个进行修整,完了之后呢,就是说垒砌石块,砌出一个范围,在这个石块的石砌范围之内呢,砌出这种石棺墓,那么中心部位呢,经常是砌一座大型的这个石棺墓,边缘部位呢,经常砌数座,小型的石棺墓,完了之后,在石棺墓的上边,再积石,就是堆放石块,从而,给人一种山陵似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石冢。”
红山人建造的“积石冢”,都选择在大山的顶部。山顶的高度,平均海拔在550~650米左右。
第二地点第四号冢
每个山顶上的积石冢数量并不一样,有的只有一个;有的是两个;也有的是多个积石冢同在一个山顶。
建在山顶上的积石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中央位置建有中心大墓。
在中心大墓之外,专家们把其他的墓分为“台阶式墓”、“甲类石棺墓”、“乙类石棺墓”和“附属墓”四个等级。这种墓葬制度说明了什么呢?
刘国祥:“那么在埋在山顶的,这些人之间,他们也有这种,严格的等级区分,像大型墓,明显高于这个,其它一些墓葬,小型墓里头,也能看出这种级差的反映,所以说在所有的小型墓里头,那么也有明显的这种,级差的变化,这就是说积石冢之内,我们已经明确看出,可以分成,六七个不同的等级,再加上和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分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等级化的,分层次的,红山文化社会,社会进入复杂化。”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在平地上发现 “积石冢”的踪影。那么,红山人为什么把“积石冢”建造在大山的顶部呢?有一种观点认为,5000年以前,红山人在长期以渔猎为主的生涯中,对山有了独到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山上是天神的居住之所,因此红山人才把祖先安葬在山顶之上。埋葬在山顶上的祖先,自然也就获得了天神的资格。
考古队员后来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上,众多的“积石冢”所需要的大量石块,都是从远处的河沟里搬运而来。
令考古队员不理解的是,5000年以前,在山林茂密,道路坎坷,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红山人为什么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营造如此庞大的“积石冢”呢?
有的学者认为:红山人生活的时期,周围分布着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聚落。原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争夺地盘,彼此之间时常发生争斗。红山人可能这样认为,既然在争斗中需要构筑工事保护自己,那么死后的灵魂更需要保护。这就是用石头把墓地围圈起来的意义所在。
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的理由是,据已经知道的考古发现证明:红山文化时期所筑的防御工事都是土筑的方形环壕,而没有发现用石头筑造的工事。这些用石头筑造的墓,是红山人对山、石崇拜的产物。
发掘工作开始了,考古人员在紧靠着积石冢石砌台阶的内侧,发现了排列整齐,竖着放置的没有底座的彩陶筒形器。
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
彩陶筒形器,最大的高50厘米,直径30厘米,最小的筒形器的高度有20厘米左右。它们的出现,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