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推测它们埋在石砌台阶的内侧,是为了营造通天接地的氛围,有人认为它们是5000年以前红山人使用的鼓。理由是,把筒形器两头的圆口用野兽的皮蒙上,就可以在祭祀时敲响。
也有人从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筒形器竖着放置具有抗侧压力,红山人的目的是让筒形器起到像“堤坝”一样的作用,使积石冢顶部的石块和边侧的石砌台阶不致塌落。
郭大顺:“估计它还是和祭祀有关系。和祭祀有关系,它既然是没有底,这样它就上下贯通了,上下贯通,和当时的人们沟通天地呀,和这个有关系。它还应该是一种祭祀,可能这样解释。现在是比较多的人从这方法考虑。”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规模最大的一座中心大墓,位于编号为第2号地点的积石冢内。
中心大墓里埋葬的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随葬品?1984年7月18日,考古队决定打开这个大墓看个究竟。
不知道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考古队员们发现,当他们准备打开这座大墓的时候,刚才还是湛蓝的天空,立即变得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在以后的发掘中,每当考古队员们打开积石冢内的中心大墓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可是,当考古队员清理到中心大墓石棺的底部之后,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在墓中,他们没见到完整的人骨和任何随葬品。
失望的情绪笼罩着考古队,在接下来打开的四座红山文化墓葬,都由于早年被盗墓者光顾而一无所获。
难道牛河梁的红山文化墓葬都被洗劫一空?还有没有被盗墓者遗忘的角落?一天,考古队员们把目光瞄向了牛河梁第五地点的中心大墓。
当开始清理到这座石棺墓的底部时,他们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
朱达:“就是当时,我们做这个墓的时候,清理玉器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没话说的,就是我们拿这个小竹签儿,因为怕里头有这个(文物),因为下头是文物啊,我们就用小竹签儿,一点儿点儿剔,一剔,往下一插,就躇溜一下子,这感觉一下子(有文物),把它扒拉扒拉,用刷(子)扫扫,一看一件玉器,再剔,也是(玉器),觉得下面特别滑,后而做完这个墓,做完以后,整个全身全是玉器,这个摆放的全是玉器,这里面出现的有玉龟呀,马蹄形玉箍,勾云型玉佩。”
墓的主人是一个老年男性,随葬品是七件玉器。勾云型玉佩,竖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压着一件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着一个玉镯,两件玉璧放在头部的两侧,双手各握着一个玉龟。
放在死者胸前的勾云型玉佩,呈长方形,它的四个边角翻卷,背面有可供悬挂的钻孔,中间有勾云形纹饰。
在此之前,有不少红山文化的勾云型玉佩被发现,人们对它的解释也莫衷一是。
田广林:“概括地说呢,主要有龙神说、凤凰说、饕餮说,饕餮就是那种大眼睛,有这种饕餮纹,饕餮说,还有就是,人兽合体说,里面包含着人和动物,还有的说,神目(说),神眼,我个人认为呢,这种形式多样,款式繁多的这个,所谓的勾云纹玉佩啊,它本身表现的是一种鸟,它是神面、鸟神形象。”
也有学者把它说成是一种花卉图案。他们推测:在5000年以前的红山地区,很可能存在着一些以花为图腾的部族。这些以花为原形的勾云形玉佩,可能就是“花族”部落的象征。假如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主人,应该就是“花族”部落的首领。
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7号墓
而郭大顺则认为,这种玉器很可能是权力的象征物。
1989年秋天,考古队按照计划发掘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的墓,当打开这座墓葬之后,琳琅满目的各种造型的玉器竟然有20件。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随葬玉器最多的一个墓葬。
在21号墓葬死者的头部上方,精心摆放的是一个马蹄形玉器。
马蹄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流传较广而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因为它的外形颇似倒置的马蹄,所以,它被人们叫做这个名字。
关于马蹄形玉器的用途,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玉杯,有人说它是舀米的器具,有人把它说成是手腕上的装饰,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打击的礼乐器,还有人认为它是搁置头发用的束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