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首先对被破坏的沉船遗址表面进行了清理,任何一个碎片都不能放过,这在日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文物。
与捞宝不同,考古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
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仍采集到了一些完整的文物。
出水的大量瓷器及碎片,初步透露了“碗礁一号”的诸多信息——从瓷器的数量和重复率看,这无疑是一条商船。
令考古人员倍感惊奇的是,船上竟然没有一件景德镇以外的瓷器。
“碗礁一号”沉船装载的货物大多数是青花瓷,还有部分五彩瓷。与高温烧成的青花瓷不同,由于五彩瓷上的彩绘是在低温下烧成,因此,经过海水的长期浸泡,彩绘部分已经褪色,只有个别的还能留下一些当年的风采。
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制不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
经专家确认,“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康熙中期烧制,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这些瓷器品种非常多,从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看,都相当精美。
经专家鉴定,沉船里的瓷器大都是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但从其造型、纹饰、胎釉等等方面来看,都堪称民窑当中的上品。
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生产已改用“官搭民烧”的制度,即宫廷下达“样单”,选择优秀的民窑搭烧,并派官监督,这种制度无疑促进了民窑技艺的发展和成熟。这时期的优秀民窑精品,除了不能题写皇帝年款外,其质量已与官窑瓷器相差不多。而且,民窑产品在装饰图案上比官窑磁器更为活泼多样,更具时代特点。
中国水下考古队介绍说,“碗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我们水下考古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
考古队员开始对沉船遗址泥沙下的情况做进一步探摸,泥沙中不断地传来令人惊喜的发现。
所有的探摸传达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泥沙下还有可观的埋藏。
考古队调用了两艘专业打捞船,首先进行抽泥作业,当泥沙被渐渐抽开后,遗址中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沉船的船舱中到处是成堆的完好文物,而在沉船船体外的泥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物。
考古人员首先对沉船残体进行了测量。测绘好的图纸准确地显示了沉船状况,它的残长为13.5米、宽3米。船体还残留部分船舱。
根据残余的船体和龙骨的大小,考古人员推算,“碗礁一号”全长应有20多米,其规模和一艘帆船差不多。
一批批陆续出水的完好文物,使人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碗礁一号”装载货物的重要信息。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十分精美,也可兼作观赏陈列瓷。另一类则是专门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
考古队发现了一种葫芦瓶,是少见之物,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十分珍贵。
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这个名称是由于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而出水的最小器物是一种精致的小瓷瓶,考古人员一时难以判断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有件腰腹圆鼓、口大外撇造型的叫凤尾瓶,这件瓷器无论胎质釉色都精美绝伦,是件十分名贵的作品。
而一件蓝底白花的瓷器釉色十分突出,它纯蓝而又鲜艳的色泽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正是这种釉色曾使青花瓷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瓷器的蓝宝石”。
康熙青花的另一特征是描绘的景物有浓淡、深浅之分,层次丰富,中国画墨分五色技法的运用,使它又有“青花五彩”的美誉。这类名贵的陈列瓷,烧制工艺都相当精良,因此,虽经300年的海水浸泡,依旧宛然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