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访“碗礁”遗址,寻找散落海底的宝藏(3)

2009-05-10 16:0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碗礁一号”真可谓身价不凡。 随着泥沙不断地被抽开,更多的文物不断地暴露了出来。 但“碗礁一号”的所装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人们一时还难以判

“碗礁一号”真可谓身价不凡。

随着泥沙不断地被抽开,更多的文物不断地暴露了出来。

但“碗礁一号”的所装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人们一时还难以判定。

弄清“碗礁一号”的目的地,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传统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往东南亚、西亚直至非洲的航线。到了16世纪,渴望与东方贸易的欧洲人开辟出了两条连接东西方的新航路。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了欧洲之后,青花瓷器扮演了重要的贸易角色。因此,新航路上的海底发现一直为中西方学者所倍加关注。

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发掘到了最后阶段。大批的文物不断出水,“碗礁一号”所载货物是否为外销瓷,终于真相大白了。

揭晓这一谜底的关键,是考古人员在这批瓷器中找到了许多器物的盖子,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

其他的一些器物尽管还是中国的纹饰,但是找到盖子后,也立刻让人感到洋味十足。

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来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

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专家在一种瓷器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

这是一种盘子,非常薄,是花口的,它的图案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在当时中东和西方把这几种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

这类瓷盘虽然是中国的装饰,但是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

专家介绍说,“克拉克”瓷的特征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瓷器的时候,当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所以就把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国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欧洲的贵族看到这么精美的瓷器,大量地向中国订购,当时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局面,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些民窑不逊于官窑,成就非常高。

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碗礁一号”所呈现的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反映了青花瓷器所扮演的文化传媒角色。

但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件器物显得与众不同,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

这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不规则交织的开片是哥窑器特有的装饰。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清代景德镇,无论官窑、民窑都曾精心仿烧哥窑等宋代名窑瓷器,而且工艺之高超,让人难辩真伪。不过,这件仿制品为何出现在外销瓷中呢?

美国艺术史学者房龙在他的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欧洲人热衷购买收藏来自中国的古董瓷器,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真品什么是赝品。这使某些中国的商人看到了赚大钱的机会,于是各种仿制品充斥了当时的欧洲市场。

这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很可能是当年捎带出口的假古董,不过,在今天它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

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

对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它也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精彩的历史遗产。

(责任编辑:南海沉船)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