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香妃墓之谜:墓中的“香妃”到底是谁?

2009-05-10 17:3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979年10月,清东陵正在进行古建筑的维修,工人在经过一座皇妃墓地宫已经进水塌陷,这个墓穴埋葬的就是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许多人把她称作香妃。香妃究竟的

1979年10月,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正在进行古建筑的维修,一名工人在经过一座皇妃墓时突然发现了地面上的一个大洞,雨水正沿着这个洞往一座地宫里流着。

由于地宫已经进水塌陷,文物部门决定对墓穴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这个因漏雨而坍塌的墓穴埋葬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许多人也把她称作香妃,把这里称作“香妃墓”。进入墓穴后的徐广源等人发现墓室已经被盗。

文物专家们在地宫里边,只发现了遗骨没有头颅,当时就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她的头颅葬到新疆了呢。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喀什也有一座墓葬,被人们称为香妃墓。围绕着是香妃还是容妃,是葬在清东陵还是新疆喀什,近百年来有了种种的假设与猜想。

新疆喀什市郊的一座墓地中,静静地安睡着阿帕克霍加家族的五代共72人。据史料记载,这个墓地是阿帕克霍加为他的父亲修建的。霍加是当时的维吾尔人对男子的尊称,麻扎是墓地的意思,所以这里是阿帕克家族的墓地。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里称作“香妃墓”,现在已经没人能讲得清楚了。陵墓的里面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墓堆,安葬着传说中的“香妃”。

“香妃”这个名字何时出现,还不清楚。清朝官史中没有这个名字。但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书籍中,已经出现香妃这个名字。之所以叫香妃,据说是因为她一生下来就身带奇香。在香妃的故事中香妃是叛军首领的小妾。事实上,真实世界里的容妃家庭却是平叛中的功臣。

18世纪中叶,新疆准噶尔部发生了内乱,清朝乾隆皇帝发兵征讨。清军抵达伊犁时,阿帕克家族帮助清军平定了叛乱。1759年,清政府为表彰在平叛中立功的维吾尔族上层人士,让他们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

传说,在庆功宴会上,额色尹家族行参拜大礼:“谢圣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答道:“有功即登殿,休论东西南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买木热·艾孜木缓步向前,立于殿下,答道:“无色也进宫,不分汉满蒙回。”乾隆惊问道:“下边答话者何人?”“小女和卓氏叩谢万岁之恩。”说着伏地叩头,不慎把放在袖内的一枝沙枣花失落在地,素爱吟诗联句的乾隆皇帝,脱口吟道:“小女子袖内携花,暗藏春色。”买木热·艾孜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香烟缭绕,便答道:“万岁爷金殿秉烛,明察秋毫。”乾隆听后,深感这一西域女子竟如此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十分欢喜,当即封为“贵人”。

辅国公额色尹的侄女进宫后先当了“贵人”,因为是和卓家族的人,便称之为“和贵人”。这一年,她26岁,乾隆49岁。两年后“和贵人”获得赐名并晋升为“容嫔”,过了6年又晋封为“容妃”。

宫中生活的“容妃”任然保持着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专门的厨师为她制作可口的饭菜。时令水果则都由地方官员及时进贡。有陕甘总督进献的哈密瓜,有福建巡抚进献的鲜荔枝。1760年,有40颗鲜荔枝运进了紫禁城,进宫才4个月的“和贵人”,破例尝到了1颗。“和贵人”一定从鲜美的荔枝想到了老家芬芳的沙枣。可是“贵人”这样的级别还没有多少发言权,晋封为“容嫔”之后她终于表达了怀念沙枣花香的强烈愿望。于是就有了从新疆乌什运送沙枣树苗进京的事,这即使不是正式谕令,至少是有人打了“招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