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连云港,人们首先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纷繁喧闹的城市,然而,就在30年前,绝多数人还认为,这一片繁荣的景象,在数千年之前是一片不毛之地。事实果真如此吗?
1981年各大报社同时报道了连云港这处重要石刻的发现。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认定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值得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的蕴含的秘密。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改革开放几年间,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人们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日子里,这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于是,那段日子,以往寂寂的青山中,四处可以听到推土机的轰鸣和开山采石的炮声。
在这支建筑大军中,有一个人分外引人注目,他叫陈龙山,是一位业余的考古爱好者。
陈龙山干起活来,总是比别人慢了很多,原因是他总是干干停停,从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渣土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二十多年前,在这片工地上陆陆续续又发现了一些陶器和石器,其中很多都异常精美,于是,陈龙山越发留心,终于有一天,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令他大吃一惊!这是一座石棺,甚至坟墓中的主人还在!虽然他的身躯已经化为了枯骨,但是这具石棺的形式和周围不断找到的零星物品,还是让陈龙山觉得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发现。
很快,一支专业的考古队来到了这个连云港市灌云县大伊山脚下的小山村。考古工作开始了。
谁也没有想到, 这次仓促进行的发掘,能够带来石破天惊的发现。
考古工作者高伟,从事连云港附近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已经近30年了。当时,他敏感地联想到,大伊山脚下的这处遗址会不会和那个千古谜团将军崖岩画有什么关联呢?
灌云县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挖掘地距离将军崖岩画仅仅百里之遥,那么,这些躺在石棺里的人会不会就是将军崖岩画的作者呢?他们究竟是谁?生前是什么样子?过着怎样地生活?尊崇什么?热爱什么?从石棺中的这些古人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天书之谜的答案呢?
高伟决定,首先,从形成年代上来判断。从制作方法来看,将军崖岩画的十分古朴的。事实上,制作工艺是国际上判断岩画年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测量和试验,他们断定,将军崖的这些画面的断面成V形,并不是用金属工具刻划的,是用石头磨刻的方法完成。根据地质学家鉴定,将军崖岩画和连云港山区的岩石都是花岗岩麻片,坚硬而且容易风化。而这些岩画却历经数千年仍可清晰辨认,可以想象当时的刻痕一定非常的深。古人们是利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呢?
幸运的是,专家们在大伊山的出土文物中找到了一种比花岗岩更硬的石材。这是否可以成为两者联系的一个佐证呢?
在大伊山石棺葬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多而且精美,说明他们当时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加工技术,应该可以作出类似刻画工具的东西。但在目前的考古工程中,这样的文物还没有发现,所以不能够成为有力的证据。专家们决定继续研究,寻找答案。
1988年,将军崖画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示了它的卓越的历史价值。数百位专家纷至沓来,进行考察。有数百篇研究成果发表于报刊。然而,时至今日对这处石刻的核心内容,专家们仍有着学术上的分歧,谜团重重。
关于将军崖岩画,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它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关于古天文崇拜的岩画。在这组岩画上记录了太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有一个天然银河系。还有一条子午线,这条线和现在天文台测定的误差仅为3度55秒88分,专家们判定岩画形成的年代至少在6000年前。6000年前的古人们对天文的见解竟然精进如斯!
然而,谜团仍然存在,将军崖岩画中其他这些图案代表了什么?刻下这些岩画的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些图画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这些疑问在岩画中沉睡了数千年,等待着答案。
经过初步发掘研究,专家们判断,在这个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一种特殊葬俗,引起考古界的普遍关注。
这种“石棺”是用遗址所在地,大伊山上的自然片岩镶嵌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