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连云港上古文明,揭开岩画里的史前故事(2)

2009-05-11 12: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陈龙山参加了第一次发掘的工作,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大伊山的石棺,墓葬中的主人都面向东方。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刻意的安排?如果这一切不

陈龙山参加了第一次发掘的工作,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大伊山的石棺,墓葬中的主人都面向东方。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刻意的安排?如果这一切不是偶然,朝东而死无疑就是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最后的愿望,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连云港是东方太阳最早升起的城市。

上古人的方位观,最早只有东西而没有南北,这和他们观测太阳的运动有关。早晨,日出于东,晚上,日落于西。

因日出日落而产生的“东西”方位,在人类文化史上曾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远古时代帝王的墓葬和秦始皇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都要面向东方?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陈龙山在一件大伊山石棺葬中出土的陶器纹路中,发现了一些太阳崇拜的蛛丝马迹。

这就使陈龙山虽说的那个陶钵,刻划过的痕迹十分明显。这个简单的图案代表太阳吗?连云港的历史文物专家高伟有着不同的看法。

那么,它究竟代表了什么呢?这件器物的存在是否就可以证明葬在石棺中的人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呢?

随着研究的深入,高伟发现,在将军崖岩画的右侧有一个人面鸟身的人,长相十分奇特,他是什么人呢?

翻开《山海经》,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勾芒,方面人身”。传说中的勾芒就是岩画中方脸的样子,他是东方太阳神的化身。

可这里的岩画为什么把勾芒刻为鸟身呢?据高伟说,在历史还没有记录的年代,相传,居住在连云港这片大海边上的是崇拜鸟和太阳的东夷人

古代人对东方的概念是很明确的,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而把早期开辟出来的这片临海的广袤的土地称为“夷方”,把早期居住 在这里的先民称为“东夷”。

那么,东夷人为什么以鸟为图腾呢?

原来,古人并不知道鸟儿为什么能够飞行,只知道鸟儿似乎和太阳相依相存,日出,飞鸟和太阳一块儿从树梢升起,好像是鸟儿驮着太阳在飞行。晚上太阳落入大海,倦鸟归林。

太阳图腾与动物图腾叠合在一起。它很可能是鸟王国的一个图腾标记:太阳和三足鸟。

在将军崖石刻中,鸟的形象比比皆是,在勾芒之右下有一个女性的形象,是一个鸟形,而头插羽毛的形象几乎每组中都有。

相传,方脸的勾芒是一位被称作少昊的东夷领袖的叔叔。

少昊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一个东夷族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挚,挚是一只雄健的鹰。少昊是4000-6000年前鸟夷部落的一位领袖,为东方海洋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尊为上古五帝之一,与著名的尧和舜齐名。

少昊一族在古代就一直是以太阳神作为祭祀的神祗。少昊时代的先民们曾经盛行过以日为崇拜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

但高伟认为,仅凭一张方脸图并不足以证明将军崖岩画的作者就是少昊族人,还需要其他的证据。

他发现了《山海经》中,关于少昊之国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和考证,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连云港市一带曾发生过一次大震。这次大震造成了八百里的马陵山及云台山的台升,同时裂成了一个大深谷。这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大壑”。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这则神话中其实就是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郯庐大地震。

而这次大震的发生依稀与少昊氏生活的年代相符。人们几乎可以肯定,研磨下这张方脸的人就是少昊一族。那么,在大伊山下,石棺中人是不是与少昊一族源出一脉呢?

在大伊山石棺葬的发掘过程中,陈龙山发现了一个细节。在大多数"石棺葬"中,都用红陶钵盖在死者脸上,陶钵底部还大多有一个小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些人死去之后,躺在墓穴里还想要看见什么东西?让这些古人们如此生死难舍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些墓里的死者都是仰身直肢的葬法,那么,他们躺在石棺里,背依黄土,面朝苍天,难道,他们想看见天上的什么东西?是不是太阳呢?

上古时代,很多文明都表现出了对太阳的崇敬,其中不乏以简单的圆形作为标识的。那么,大伊山这个红色的陶钵的寓意是不是也是一样呢?可惜的是,由于年代太久,大多数陶钵破损严重,给研究带来了重重的困难。

经过仔细研究陶钵的形态,并且参考了大量权威专家的意见,灌云博物馆馆长邹平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那个钵盖在死者脸上那是为了保持死者面部的洁净防止泥土的侵入。那个底部的小孔据专家研究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自由的出入。

如果邹平彦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大伊山石棺中人将是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现的,最早有灵魂概念的人。据邹平彦介绍,灵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者对于死者的爱和恋恋不舍。在6000多年之前,大多数原始人还普遍弃尸荒野的年代,大伊山脚下的人们已经学会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深厚的感情吗?

高伟认为,大伊山石棺中人生活的年代,不大可能有玩具出现,因为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在7000年以前,人每天为了糊口,填饱肚子而去做着猎杀、采摘等等一系列活动。不大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给孩子制作玩具。

在大伊山石棺葬中,类似的物品还有很多,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这样一个好像是容器的陶壶,它的体积很小,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这些东西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刻意的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一些事情,即使那些事对现实的生活没有帮助,仅仅是为了表达感情。那个红陶钵小洞中流露的不仅仅是古人们认为冥冥中存在的灵魂,还有闪烁其中的爱心和感情。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