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齐家挖窑的坚定不移,让他们在无形中,成为了最早发现此处埋藏玉器之人,而这12件器物也是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第一批玉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芮城县举办了一次旨在宣传芮城悠久历史的图片展,清凉寺出土的玉器照片,当然被作为该县早期的代表性遗存,第一次向公众展出。
没想到,图片一经展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好多人纷纷打探玉器的来头。
转眼,齐天义的弟弟齐天中也长大成人了,哥哥便把这个土窑让给弟弟住。1984年秋季的一天,阴雨绵绵,齐天中家的一孔窑洞突然坍塌了,幸好无人受伤。
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清理塌土时,又有宝贝从天而降!竟有十多枚形制不同的玉石器从窑洞顶部掉了下来。这样的古怪事儿马上就在村里传开了,“齐家窑顶的土里埋着玉石宝贝”的消息亦不胫而走。
然而,善良的村民们并不知道,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听在耳里。1986年春天,这些人打听到清凉寺出土了玉器的消息,假称是“运城市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居然堂而皇之地在村里住了一个多月!他们不仅收购了村民们手中尚存的部分玉器,更以每立方丈250元的工钱雇用当地村民,在出土玉器地点的北侧又挖出一些器物,随后逃之夭夭。
直到1987年春,运城市公安部门在一家旅馆抓获了几个文物走私犯,收缴了从清凉寺墓地掠走的64件玉器,这一切才真相大白。
1992年,收缴的文物被移交至运城市盐湖区(原运城市)博物馆收藏。另外,还有一些玉器逐年被运城市盐湖区和芮城县两个博物馆收存,目前馆藏的玉器共80余枚,种类有琮、璧、钺、环等,相传这些器物均出土于清凉寺一带。
打那之后,这些玉宝贝安安稳稳地在博物馆里呆了5年,不为外人所知。在1997年举办的“陕晋豫三省古代玉器精华展”中,这些宝贝的现身,却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惊。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玉器出土于这个并不开阔的区域呢?
之二 玉器险被盗 发掘一波三折
在齐家发现的玉器被博物馆收藏后,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起了清凉寺这个小地方。
200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的几名工作人员,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运城盆地及中条山南麓地区龙山到夏时期的文化序列和谱系”课题的研究。由于此前对这里出土玉器的情况已有概括性的了解,所以他们专程来到这个小山村进行调查,根据对地形和断崖墓葬迹象的观察,初步认为:以前出土玉器的清凉寺东北方向那块较低平的区域,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墓地。
2003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芮城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成一支考古队,对多年前确定的“坡头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想构建该遗址的时空框架,了解不同时代遗存在这处遗址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丰富程度。
仲春时节,遍野青绿,目光所及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队员们对遗址区展开了拉网式勘察,并使用了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遗迹所在的地点。在遗址的范围内,他们确认了分别属于枣园、庙底沟、西王村、庙底沟二期、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夏时期、东周时期的遗存,这可真是收获颇丰啊!
除此之外,清凉寺后面山梁的东侧断崖上,三座规模较大、因坍塌而仅存残迹的墓葬也首次出现在了众人面前!那时正在看护苹果园的一位村民告诉他们:“原先在一座墓葬中还发现过一把形体较大的石刀,靠近刀背部处还有三个圆形孔,但现在已经下落不明了。”
这一消息给考古队员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或者说又平添了几分疑惑。
因为,村民描述的这种东西非但在以前收缴的玉器中从未见过,而且在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墓葬中也相当罕见——它使清凉寺墓地又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迷雾。
清凉寺墓地中出土的玉器,在我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不得不使大家对墓地的情况更为关注。
当时,在遗址范围内的一些断崖处,地面已经坍塌,而且墓地随时面临着被盗掘的危险,一些不明身份的人不时出现在清凉寺附近。
大家惊奇地发现,在墓地的地面上密布着用钢筋棍扎下的小孔。行家一看,这显然是已有盗墓者锁定了这一重要墓地,并且做了部分盗掘准备。
假若真让盗墓分子捷足先登,那些锁在重重迷雾中的玉器就可能永远流失。考古人员为此十分着急,毕竟他们对遗址的田野调查刚刚结束,知道的也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
就在此时,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非典”正潜入山西肆虐,考古调查队不得不暂时撤离“寺里——坡头遗址”。
虽然被迫暂时撤离芮城,但考古队员并没有放弃对清凉寺墓地的探索。那么,他们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呢?
从2003年的夏天直至初秋,参与墓地调查的队员们,在省考古所资料室查阅了详细的资料,包括历年来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各主要遗址发现的重要遗物、关心此处史前阶段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的认识等等。同时,他们还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清凉寺墓地调查的收获、目前的保存情况和面临的盗掘危险,请求批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