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惊世揭秘:明代武林高手尸身不腐之谜(3)

2009-05-25 11:0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每年初夏,当地的梅雨季节要持续一个来月,东西很容易发霉变质,现代住宅也很难抵御霉菌的肆虐。徐永庆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推断:杨福信的

每年初夏,当地的梅雨季节要持续一个来月,东西很容易发霉变质,现代住宅也很难抵御霉菌的肆虐。徐永庆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推断:杨福信的尸体未腐,会不会与下葬的环境有关?可是在上海这种地方,什么样的墓室能阻挡住细菌呢?于是,专家们将目光集中到杨福信的墓上。

满满一棺材水

他的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所谓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浆,再加上石灰、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与现在的水泥相类似。古人用浇浆法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

江浙一带的明代墓室当中,这样的浇浆结构并不少见,最初专家没有特别在意。但他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里的浇浆使用了一种特殊物质——明矾。明矾可以作为一种混凝剂,防止浇浆开裂,从而加强密封性。

徐永庆发现,明矾很黏,而且很致密,“全部把它封死了,埋在那么一个密闭的墓穴里边,温差没多大变化,细菌再也进不去了”。

但杨福信的尸体不仅未腐,还保持着湿润,难道这其中另有原因?民警夏纪芳记起了当时看到的一件怪事:“一看,棺木里面都是水。”

根据记载,当时并没有下雨,那棺木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有人猜测那是古人特制的防腐剂,像今天的福尔马林液体。古人是不是在几百年前就发明了类似的药水,将尸体泡在里面防菌呢?可是,专家查遍了古代文献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徐永庆也对防腐液的猜测提出了异议。

“第一,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第二,可以从棺材里看到一些干燥剂,那是矛盾的。”

既然杨福信的墓封闭性好,那棺材中的液体究竟来自哪里?当棺木被取出后,人们意外地发现,墓底部的处理相对简单,三合土浆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顶部薄许多。

为什么下面比较薄,而周围却都是很厚的浇浆?徐永庆的解释是因为中国人要“入土为安”,“你把四面八方都浇浆浇起来以后,他就出不去了,他入了土,所以下面比较薄”。

松江一带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高。徐永庆认为,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五百年的时间里,从下面一点点地渗透进去,形成棺液。而在此之前,因为墓室密封缺氧,尸体腐败已经停止,后来棺液的浸泡恰恰帮助它保持了湿润。

古尸的形成大多出于偶然。在江南,墓室的密封做得稍不到位,或者渗入的水不够干净,带入了细菌,都不可能保存尸体。古墓中的杨福信,正是封闭的环境与干净的地下水,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中国的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其实无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能够重归于大地。想到这些,谁会关注尸体是否腐烂,是否要开棺再去看一看呢?为什么这具尸体在酷暑八月摸起来却寒冷如冰呢?有的专家说,因为这个墓穴是常年封闭的,空气没有进去,所以摸上去感觉温度要低一些。还有些人认为,杨坤是第一次接触到尸体,所以在恐惧的心理之下,会产生些错觉,于是就觉得很凉。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