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开始,在历经20多年考古发掘的三峡龙骨坡遗址,先后出土了人类化石、巨猿化石以及120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大批的石器制品,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透过这些遗留至今的动物化石,分析上面留存的种种信息,无数的片断拼接组合,我们仿佛看到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景。
地质学者认为,今天我们眼中的三峡,大约在50万年前形成。在三峡还远未诞生的岁月里,这里既没有高山雄峰,也没有大江峡谷,只有一幅河湖相间、森林茂密而气候温湿的图画。
这是一块孢粉化石,古生物学者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得以了解巫山猿人在200万年前的生态环境,
那时,龙骨坡所在的大庙盆地长满了各种水草,盆地边缘时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和灌木丛,盆底高处是密密的森林。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乳齿象、剑齿象、剑齿虎、云南马、中国貘、小种熊猫等116种哺乳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犀牛、大象、貘在草地上觅食,鹿群和羚羊在河边饮水,剑齿虎虎视眈眈,时而追踪小麂,时而隐藏在崖下,伺机而起扑向走散的羚羊。
依照学者们的分析,一幅巫山猿人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每天清晨,它们出现在草原,出现在有水源、有食物来源的地方;在森林中采摘野果、在草丛中捕捉昆虫、用简单的石器或许还有木棍来进行捕猎活动。
这里是他们的家园。那么,它们住在哪里?吃什么?怎么获取食物?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切我们只能通过龙骨坡的发现去进行初步地探究和了解。
1984年,考古学者在龙骨坡发现了一口垂直型的溶洞,一面环山,三面向阳,视野极其开阔。溶洞顶上长满了钟乳石,洞壁长着石花,底部曾与地下阴河贯通。
根据学者的描述,我们运用现代技术可以还原这一溶洞当年形成的过程。从溶洞留下的石灰岩壁的钟乳石和堆积底层的岩性等背景信息,专家们推测这里曾是巫山猿人的风雨夜宿之所。
考古学者认为,也许就在200万年前的某一天,巫山猿人很意外地发现这处洞穴,并把它当作了栖息的家园,在这里,它们度过了大约24万年的时光。
那么,它们在这里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考古学者们的种种分析,为我们描摹出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的生活情形:晨曦之中,它们为寻找食物走出洞口;夕阳西下,它们扛着猎物归来;夜幕降临,疲惫的它们相拥而眠。它们的生活也许并不安宁,一些猝不及防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龙骨坡洞穴附近,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成堆的鬣狗粪便化石,由此可以判断出:这群鬣狗至少有四、五十只。它们是人类天敌,会经常侵袭或与巫山猿人争夺洞穴领地,而人类在与他们的遭遇中往往处于下风。
今天,在东非大裂谷的草原仍然生存着这些嗜血成性喜食腐肉的鬣狗群,它们和狼一样高大,是世界上最凶残的肉食动物之一,连老虎、狮子也畏避它们三分。
除了鬣狗,与“巫山猿人”同时代生存的还有剑齿虎等凶猛的食肉类动物。
剑齿虎是我们已知的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它站立时肩高1.2米,最大的剑齿虎有340公斤重。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如果在野外赤手空拳地和它们相遇,恐怕也会成为它的腹中美食。
而那时的“巫山猿人”,身高只有1米至1米5左右,刚刚开始直立行走,也还没有学会使用火。对它们来说,龙骨坡的这种环境,并非完全是一片风景如画的“香格里拉”,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生存竞技场。
那么,在这种生存竞争中,巫山猿人要靠什么样的食物才能维系充沛的体能和发展自己的智能呢?
在龙骨坡的发掘现场,考古学者挖掘出了大量的鼠类、蝙蝠等小型动物化石。专家认为,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生灵们,曾经为人类的远祖提供了持续不断的食物来源。
当人类祖先从树上下到地面,就开始从森林深处向森林的周边迁徙,以便充分利用草原上的生存资源。但草原却不像森林那样有着丰富的植物和昆虫,因此远古的人类就无法仅仅依靠采集为生。而哺乳类动物却是含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于是,猎杀这些动物就成为人类祖先生存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