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小型哺乳动物,和“巫山猿人”共同生活在龙骨坡的还有剑齿象、乳齿象以及爪蹄兽、双角犀等大型食草类动物。它们的性情温和,不会轻易袭击人类,却极有可能是人类的猎物。那些和石器埋藏在一起的大型动物肢骨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巫山猿人”的身高不超过1米5,以这样的体型,要猎杀牛、大象之类的大型动物,只有集体的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就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文化产生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想象,当巫山猿人从猎物变成猎人,并终于发展到群体合作狩猎的时候,它们可能有了更多地机会捕获猎物。一旦捕获的猎物多了,它们便把猎物一一扛回洞穴,尝试着贮藏食物。也许从那时起,它们已经开始了分工。
在欧洲,考古学者们将考古信息拼凑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形态。在传统的狩猎-采集社会,男性常常负责猎杀体型较大的猎物,女性则常常负责采集植物和猎杀较小动物。当集体猎杀获得大量食物以后,女性便承担起剥皮、屠宰和保存肉类的责任。
在龙骨坡发现的这一片动物肢骨化石堆的埋藏面积超过了2平方米。其间还有石器和石片。
这么多重叠交加的食草类动物腿骨,如果真是被巫山猿人猎杀的话,那会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呢?
在龙骨坡,考古学者们细致耐心地一点点寻找着“巫山猿人”在遥远的200万年前留下的生存痕迹。那曾经栖息并早已坍塌的洞穴,是大自然赐给“巫山猿人”栖息的居所;丰富多样的哺乳动物,是“巫山猿人”食物来源和营养提供者;各种粗陋的石器,表明巫山猿人已具有了打制工具的能力;大型动物的猎杀遗迹,显示出“巫山猿人”已有了分工合作、交流思考的可能……
那么,这些在200万年前顽强生存的“巫山猿人”来自何处?又去了哪里?它们究竟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呢?
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东非大裂谷。考古发现,几百万年以前,这里曾经活跃着爬行的古猿,并在以后渐渐演化成为了有智慧的生灵。依据考古成果以及遗传学对于基因演变的研究,很多专家认为,人类正是从这里开始直立行走,并在几百万年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向世界各地迁徙扩散的。这种观点被称为“非洲起源说”。于是,这里成为了世界上许多科学探索者寻找人类奥秘的地方。
但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在中国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之间,各种特征彼此模糊,无法截然区别。而作为远古人类证据的石器更与非洲的石器具有天壤之别。因此,非洲大陆的直立人和欧亚大陆的直立人是不同种群分别进化为智人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多地起源学说”。
然而,今天的科学家们发现,位于亚洲的中国长江三峡,与东非大裂谷在形成原因和所处纬度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由此,考古学者从现有的考古发掘结果推测:中国长江三峡的巫山,极有可能是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类演化的摇篮。
考古学者认为,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生活极其艰苦,但其行为方式已经超越了动物一大步。巫山猿人的存在和繁衍,证明了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就已出现在东亚,是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和和县猿人等直立人的先辈。
但是,由于考古发现上的断裂,古人类学者们至今难以断定,巫山猿人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了龙骨坡?告别龙骨坡之后它们又去了哪里呢?这一切还是未解之谜。
人类探寻自己来源的努力还远未完结,尚有无数的发自远古的讯息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