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走进阿尔泰山的神奇山谷,探寻巨石堆与岩画群(2)

2009-05-08 16: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当年,这无疑是一条英雄的道路。 考古专业出身的作家张承志先生曾经到访过这里。他在文章中慨叹:这应当是一条雄壮如河流般的道路,但如今,英

在当年,这无疑是一条英雄的道路。

考古专业出身的作家张承志先生曾经到访过这里。他在文章中慨叹:这应当是一条雄壮如河流般的道路,但如今,英雄的时代结束了,英雄的道路荒芜了。

曾经的这条西征大道虽然确凿无疑,但是,它能为巨石堆的身份之谜提供证据吗?巨石堆是否真的是成吉思汗王陵呢?

史籍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攻打西夏国的时候病逝的,西夏距离新疆路途遥远,而且,当时帝王的埋葬习俗首要考虑的是陵墓的隐蔽性,三道海子如此张扬的巨石堆似乎从常理上也很难将它与王陵联系在一起。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专家们在巨石堆旁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证据,这是一些远古先民留下的遗迹,他们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果巨石堆是传说中的成吉思汗王陵,那它的年代不超过1000年,而专家们发现的这些证据远为古老,它们将巨石堆的身世指向了更为遥远的年代。

就在巨石堆底部和周围,专家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柱状立石,它们形体巨大,不是轻易能够搬动的。更重要的是,立石上刻画着大量动物纹饰和抽象图案。巨石堆的身份之谜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神秘的图案背后。

概括起来,这些柱状立石上有这样一些常见的图案。三道斜杠、圆圈、珠状线条、动物纹饰、工具类图案。

正是这些图案,让巨石堆周边的立石有了确切的考古学归属。研究草原文化的学者对这类立石早有发现,由于上面最常出现的动物形象是野鹿,他们称之为鹿石。

在近几十年的考古探查中,大量的鹿石在欧亚草原上不断地被发现,它的分布地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欧亚草原的大部分地区。

那么,这些鹿石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它的主人是谁?当年的用途是什么?它与巨石堆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更重要的是,刻有工具和野猪图案的鹿石在所有鹿石种类中是年代最晚的,比它更早的鹿石距今年代预计在公元前13世纪。专家们据此推论,三道海子巨石堆既然是与鹿石并存的文化现象,它的年代理应与鹿石同属一个时期,应当也是公元前13世纪开始兴建的遗迹。

专家们的考察至此已经完全推翻了牧民们的传说,从年代断定上,巨石堆比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远为古老。

但是,公元前13 世纪,这是距今3000多年的一个时期,当时古中国的中原地区正处在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距离如此遥远的边疆草原又会是谁的领地呢?

今天,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构成,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边塞风情。

但是,当我们把时间往前追溯两千多年,这里无疑是早期原著民的天下。那时候,民族尚未形成,人们以游牧部落的形式分治而居。

研究草原文化的学者们在中外的文献中查阅到这样一些相关的资料,文献记载说,当年,在巨石堆周边地区生活着一支特殊的部落,人们称之为独目人,汉语的意思是孤独的守望者。

就在这个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石人雕像,它们的年代有的与鹿石同属一个时期,有的年代略晚一些。它们刻画得或许正是独目人部族或是他们后裔的形象。

当年,这支强大的部族常年活跃在地区,曾经为争夺当地的黄金矿产与周边部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而研究古代玉器的专家还考证出,当时的商王朝为了开采新疆玉石,还与独目人部族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战。

那么,这支强大的原始部族是否就是巨石堆的主人?他们营造一座如此庞大的巨石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垒筑巨石堆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它应当是一个部族的集体行动。专家们做过测量,整座巨石堆预计花费石料 5 万方,它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专家们在对巨石堆周边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了当年开采石料的采石场。

采石场就在巨石堆的对面,是一座裸露的石山,石山由层层叠叠的页岩构成,它的材质与巨石堆的原料完全相同。

人们有理由猜测,在远古时期的某个重要时刻,生活在这里的独目人部族先民们,在某种信仰力量的驱使下,开始了垒筑巨石堆的神圣工程。

他们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经年累月的劳苦,从石山上源源不断地开采下石料,从垒筑基座开始,最终将石碓建造到一个令人惊叹的规模。

无论巨石堆的最终用途是什么,它的规模都是空前的,它必定寄托了当年先民们一种神秘而崇高的信仰。

如果这种基于史实的猜想得以成立的话,那么巨石堆周围的大片地区都应当是独目人部族的领地。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势必还要留下其他大量相同形制的遗迹,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探查。

接下来的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就在三道海子的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鹿石,专家们经过初步统计,数量多达30多通。这些年代久远的鹿石有的依然伫立在草原上,有的则被荒草掩埋在地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