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金沙遗址:追寻三星堆文明的脚步(2)

2009-05-08 16:3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对祭祀坑的用途仍旧存在一些争论,但无论如何,这些土坑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财富库房,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见识到古人的手艺和智慧,还可以了解到很多

对祭祀坑的用途仍旧存在一些争论,但无论如何,这些土坑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财富库房,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见识到古人的手艺和智慧,还可以了解到很多远古时代的状况。

根据出土陶器的器型,考古学家初步判定,金沙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也就是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前。

今天的人们仍然习惯地把四川简称为蜀,人们确信古代蜀国的存在,但对于它的历史却不能完全认定。

长久以来,考古学界以为当中原的人们过着富足和文明的生活时,这里仍旧一片荒凉,生活在这里的人类还处在蒙昧的状态。

金沙的发现能为我们更准确和生动地描述三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状态。

金沙出土的象牙数量惊人,这样奢侈地使用象牙,在古代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金沙出土的这些象牙尺寸都很大,明显大于中国境内乃至亚洲境内现存象牙的尺寸。

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的中原地区还有大象,甲骨文里就有商王捕象的记录,殷墟考古也发现了一些象的骨头。因此,地理位置靠南的四川,有大量的象群出没,是不奇怪的。

根据考古发现所积累的信息,人们似乎可以想像出三千多年前四川盆地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其中一些凶猛的动物,例如老虎和大象。大型动物是原始人类敬畏的对象,杀死一头大象一定是众人合作的结果,捕获大象的日子也许就是一个节日,人们将象牙献给国王,当作祭祀品或者装饰品。

在这件出自金沙遗址的玉器上,刻着两个小人,他们手里面抱着的就是象牙。

不过,打猎已经不是这个原始民族主要的生存方式了,考古发现表明,金沙先民懂得如何生产粮食,他们处于先进的农耕文明状态。

2002年在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件物品,让很多人吃惊。它的形状很像现代的铲子,用一块整木制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农耕用具,叫耜,是用来翻土的,适用于稻作农业。

相对安定的农耕生活使人们有很多的空余时间从事手工业劳动,大量的陶器出现了,这个最大的陶罐高度超过1米,可能是目前国内出土的体型最大的古代陶器。

而在这些陶器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判定为酒具或酒器。酿酒活动的前提是有多余的粮食。因此,专家认为,3000年前的金沙人,应该生活在一种食物充足的状态下。

不过,有些陶器的奇怪造型连考古学家都难以猜测它的真实用途。

这种尖底陶器头重脚轻,不可能安稳地放在某个地方,当时有可能是放在某种器座上的,但是在金沙并没有发现专门的器座。人们联想到,这种尖底器曾经流行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那么,这里的居民会不会是一个来自东部三峡地区的巴人部落呢?

考古发掘的现场不断给人们带来新的喜悦和新的迷惑。一天早上,考古队长朱章义像往常一样,来到现场,忽然他听到不远处有人发出叫喊声。

朱章义:“那边突然吼起来了,看看这是什么东西,一看是一个玉琮,一个玉琮这么大那么大长一个玉琮,因为在整个四川地区来讲没有发现过,一看颜色非常漂亮,我们非常兴奋,马上进行清理,清理良渚的东西进行对比,一看就是良渚的东西。”

良渚文化是指距今5000年左右浙江、江苏环太湖一带的水稻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玉器,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而良渚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最精美的玉器是玉琮,琮体有圆筒柱状和内圆外方形柱状两种,中间是一个孔,琮体分为多节。每件琮上都雕有神人兽面像。

金沙遗址发现了十件玉琮,其中有的和良渚玉琮如出一辙,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良渚地区。但是,金沙遗址的历史年代比良渚文化晚1000多年,因此,即使对当年的金沙人来说,这件青玉琮也可以算是一件年代久远的古董了。

金沙遗址出土的5000多件玉器中,很多造型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影子,甚至连加工工艺都十分相似。

它们是怎么从长江下游来到长江上游的?

解说员讲解:当时的古人赋予了玉特殊的宗教含义,在周礼上面记载道,古人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也就是说玉器的用途很广,天地四方的祭拜都会用到它们。

《周礼》记载的六种祭祀的玉器中,金沙就发现了五种。金沙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祭祀的宗教活动用品,或者是特殊礼仪中王权的象征,看来当年金沙人对玉相当崇尚和尊重。而崇玉是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说明金沙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沙遗址出土了不少金器,例如这个只有3.74厘米高的神秘的面具,这些蛙形的金箔,以及这个不知道是什么用途的喇叭形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