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钟,已经退休的摄影家庄灵走出了自己的家门。今天,他要乘车赶往台中目的地,是一个叫做北沟的小山村。
汽车驶上了通往台中的高速公路,按照这个速度,到达北沟恐怕也要到中午了。从1950年4月到1965年12月,从大陆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一直就存放在北沟。照片中的这位老人是庄灵的父亲庄严,从1933年起,庄严就负责看护和管理从北京故宫迁出的疏散文物。庄灵作为家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也跟随着父亲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贵州、四川、南京,最后来到了台湾。在北沟庄灵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
在台湾人们把很早以前的时光形容为古早,而今天故宫文物在北沟的这段经历,也已经很少有人再会想起了在飞逝的岁月里,北沟变成了一段古早的记忆。
如果我们要追寻这段古早时光的起始,还要回到六十年前的台湾省,基隆港。
基隆,位于台湾岛的最北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里曾经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虽然今天岛内第一大港的称号已经被南部的高雄所取代,但是基隆港的货物吞吐量每年仍然达到四千万吨之多。1948年12月26日,就是在这里从南京下关运来的故宫文物,第一次被搬上了台湾的土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总共五千五百二十二箱文物分成三批陆续到达。
台湾省铁路管理局纵贯线是贯穿台湾南北的一条铁路交通大动脉。1950年的初冬,从纵贯线的北端基隆港出发,装载着文物的火车向南行驶了77.2公里停靠在桃园县境内这座名叫杨梅的三等小车站上。在这里人们卸下了属于“中研院”的九百七十六箱文物,剩下的四千五百四十六箱文物随着火车继续向南行驶,下一站就是台中。
从台北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庄灵一行已经到达了台中市区。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台中被认为是台湾最适合于居住的城市。全年的平均温度是摄氏22.4度,同时也是岛内相对气候最干燥的地区。
干燥的气候对保存文物非常重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故宫文物被决定暂时存放在台中。在仔细考虑之后文物的存放地点选择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台中糖厂仓库。
1950年2月4日刚刚安顿好的台中糖厂仓库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负责管理这批文物的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的成员。在这张庄严保存下来的照片上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和文化官员。罗家伦、傅斯年、孔德成、杭立武,庄严站在后排。此时此刻,背井离乡,对于这些学者们来说仓库里的那些文物也许是他们文化和精神上最重要的纽带和支撑。
今天的台中已经是台湾的五大城市之一,城市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流如织。
1950年,匆忙的迁徙脚步在这里暂时停歇。随同文物来台的故宫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在台中安顿了下来,有的人住进了小旅馆,有的人寄住在学生宿舍。
那一年年初工作不久的高仁俊,来不及告别故乡四川的家人,也跟随故宫文物来到了这里。台中给他的最初印象并不是繁华,而是出乎意料的艰苦。
高仁俊回忆道:我们就住在台中的宿舍,它有一个公用的厨房,就是每家没有厨房,在公共的厨房来烧菜、来煮饭。一家一个炉灶,烧煤块。
昌彼得,是当年和高仁俊同一批来到台湾的同事,当时的他只有二十九岁,老家在湖北的孝感。
昌彼得回忆道:那时候台湾很穷,台湾的人到了冬天都没衣服穿,都是拿一个烘笼放在脚底下,冷的时候就这个样子度过,台湾那个时候物资缺乏。
1950年的台湾,经济极度困难,物价比几年前飞涨了一百五十倍。这个原本盛产大米的海岛,普通民众却吃不上白米饭,岛内处处都在闹米荒。番薯成为替代大米的主要食物,而猪肉更是每个月难得一见的美味。
张秀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的她依然是满口的京片子。1947年,她离开北京,跟随在故宫工作的丈夫吴凤培前往南京,随后又搭乘轮船来到台湾。到现在张秀珍已经离开家乡整整六十一年了。
其实,对于高仁俊、昌彼得和张秀珍来说,他们还算是幸运的。1950年前后,总共有两百万人跟随败退的国民党来到了台湾。告别了家乡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举目无亲,很多人连落脚之处也没有,惊慌和茫然充斥在心头。
没过多久,保管故宫文物的工作人员就发现台中糖厂的仓库并不是一个存放故宫文物的稳妥地方这批文物需要一个更加安全的家。
高仁俊回忆道:我们住的地方是糖厂的地,而且后面有一个运糖的小火车,声音吵;糖厂每天要炼糖,那个烟囱很大,二十四小时全在冒烟,都是黑烟,那对我们这个东西非常不好,有损伤,所以赶快要搬家,就想办法搬家。
临近中午,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北沟终于出现在庄灵的眼前。现在这里的行政区划是台中市雾峰乡的吉峰村,在全乡二十个行政村里,吉峰村算不上很大,因为紧邻一条叫做北沟溪的小河,因而被人俗称为北沟。
几十年的时光流逝,对于在这里长大的庄灵来说,今天的吉峰村也已经变得崭新而陌生了。
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祖上大多是从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带迁徙而来。村中的大姓是林家,他们是岛内大名鼎鼎的台湾第二家雾峰林家的一支,村中的土地也几乎都为林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