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陌生又熟悉的街道,庄灵和朋友向村外的山野间走去。1949年的年底联合管理处的主任委员杭立武和他的同事也走过同样的山路。他们来到北沟,经过实地勘测,最终选定这里作为故宫文物的存放地。
1950年1月,联合管理处向吉峰村村民林攀龙租用了一块占地10.75甲、相当于三万平方米的土地,租期是十年,连同土地上的房屋建筑一共支付了台币四万元,修建库房的工作随即开始。
三个月之后,1950年4月6日,北沟库房修建完毕。当时一共修建了三间用砖头盖成的库房,每间库房可以容纳一千六百箱文物,中间的库房存放“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的文物,两边存放故宫文物。
1950年4月12日,故宫运台文物开始向北沟搬迁。十天之后,搬迁工作完成。
这一年,北沟之外的台湾却是一片混乱。1月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演说,宣布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和援助。当时人们普遍相信解放军不久之后就可以解放整个台湾。来到北沟的故宫工作人员,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这里住上整整十六年。
高仁俊回忆道:在我们想象当中,在台湾来顶多半年就回去了。没有想到一搬来之后几十年就回不去了,事先根本没有想到。
就在故宫文物陆续搬入北沟的时候,在台湾的各个城市之中一大批用砖头和很少的水泥盖成的房屋拔地而起,在房屋的四围还围起了竹篱笆。入住的居民都是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军队和官员家属。这样的居住区在台湾一共有八百七十九个,它们被统一称为眷村。在眷村内,到处都能够听到大陆不同省份的口音,四川、湖南、山东和浙江。
夜晚的士林夜市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台湾非常著名的小吃夜市,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中国各个地方风味的美食。这种丰富包容的多元化饮食风格成为台湾的一个鲜明特点。它的源头就是眷村。今天大名鼎鼎的台湾红烧牛肉面据说就是由居住在凤山眷村里的四川人用自制的四川郫县豆瓣酱最先烹制出来的。而押运第二批文物来到台湾的高仁俊,就是郫县人。
今天,眷村作为一个个独特的社区,依然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见证着台湾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但是在北沟,与故宫有关的建筑却已经难以寻觅了,它们经历了拆除和改建,最后在1999年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破坏中荡然无存。其实,即使没有地震的破坏,当年的那些房屋也很难保存下来。除了用砖瓦修建的库房以外,台北故宫工作人员居住的宿舍都是用竹子和泥巴为原材料修建的,它们甚至比台湾各地的眷村还要简陋。
北沟气候温和,适合种植许多经济作物。北沟所在的吉峰村,今天是全世界最大的金针菇种植基地。除此之外,水果种植业也十分发达。菠萝,在台湾被称作凤梨。无论过去和现在,凤梨都是北沟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乡村的岁月寂寞而简单,而山外的世界充斥着不安和动荡。
就在故宫文物到达北沟的两个月零十六天之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形势骤然改变。这些变故对于暂住北沟的人来说意味着与故乡亲情的茫茫相隔。原本暂时的安置却变成了长期的打算。有的人在这里结婚生子,落地生根,而有的人孑然一身,从此再也见不到故乡的亲。
庄灵的父亲庄严给自己的新家起了一个名字:洞天山堂。这个典故来自于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一幅山水画。母亲的鸡越养越多,庄灵和三哥考入了台中一中,开始了中学的学习生活。
在海峡的另一边,从1949年4月起,在国家的拨款支持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始进行故宫建筑的修复工作。1950年,遗留在南京库房的故宫南迁文物开始迁回北京。与此同时,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原藏于养心殿三希堂中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一大批流失在民间的故宫文物也陆续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北京故宫。
现在,每天都有四班公车按时来往于吉峰村与外界之间,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北沟到台中,交通十分不便,因为房子不够,一些工作人员只好把家安在台中市区,每天都要在两头来回奔波。
为了防备可能爆发的战乱,1952年,工作人员开始在北沟开凿小规模的山洞,有空袭时可将珍贵文物迁入保存。第二年冬天,呈U字形的山洞完工。
这个山洞,现在是北沟唯一能够找到的故宫遗存了。在山洞里面,因为条件的限制空气湿度仍然很大,并不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在洞外,潮湿的天气更是给文物的保管带来很大的麻烦,也给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额外的工作。
没有经费、条件简陋,但是关心北沟的人却并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陆续来到北沟要求参观存放在这里的国宝。蒋介石、宋美龄、胡适、张大千、台静农,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学者。那时的北沟甚至没有一间可供参观的陈列室。每逢有人参观,工作人员就在库房里支起木板,要从堆得七层高的箱子里把所要看的文物挑出来,开箱提出,放在木板上。看完之后再装进原箱放回去。每一次都要重复这样劳累繁琐的过程。
有一次,蒋介石前来参观文物,有人告诉他北沟的工作人员每个月要养家糊口,工资根本不够用,于是蒋介石答应年底增拨五万元经费以此补贴生活,仔细算下来每个人可以多领到两百多块钱。
就在张秀珍他们为了两百块钱而期待不已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局面,上个世纪五十代中期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变,台湾的轻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大同公司生产出了台湾第一台电风扇,并且出口到了菲律宾。台湾本省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驶下了生产线。尽管如此,普通民众的生活依然简单而清贫。
台北的办公室里,杭立武也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1955年他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在北沟修建一处陈列室,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钱。第二年,美国亚洲基金会表示愿意出钱资助这项工作,但是马上就传来了反对的声音,理由是:要美国人出钱建中国文物陈列室,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杭立武不会想到他利用美国援款修建北沟陈列室的想法无意中也许触动了当时台湾一根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