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台北故宫(四):釉彩千年(3)

2009-06-27 13: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宝船
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青瓷簋”,就是一件官窑瓷器,它是对西周铜簋的仿制。 昂贵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也在战乱中被劫掠一空。随着南宋王朝

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青瓷簋”,就是一件官窑瓷器,它是对西周铜簋的仿制。

昂贵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也在战乱中被劫掠一空。随着南宋王朝政局的稳定,各种浩大的皇室祭典即将举行。鉴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宋高宗赵构大胆地决定,让官窑工匠取材《宣和博古图录》上的形制,烧造瓷质礼器。

于是,这些取样铜器、玉器等造型的官窑瓷,成了我们今天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最多的官窑器型。虽然明代以后它们逐渐远离了祭器的功能,但它们雍穆儒雅的古意让人品玩,宋人复古的美学态度深深影响着后世。

1997年,台湾各方面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年,台湾的治安被岛内民众认为是历史上最差的一年。香港媒体也报道称,要描绘治安恶劣,不必再使用“西西里”一词,改用“台湾”至为贴切。犯罪率的不断攀升,让监狱在押人员也越来越多。

就在这时,台北故宫主动担负起了社会教育的职责。他们精选出一批文物复制品,在台湾各大监狱举办了“华夏文物英华”巡回特展。与国宝零距离的接触,让服刑人员体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改革。

在这次特展中,宋代名窑瓷器汇聚一堂。同样是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在素净典雅的宋瓷行列中,似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中的这件钧瓷名为“丁香紫尊”。青中泛紫,紫中带红,这是钧瓷最为知名的紫红釉色。

在钧瓷出现之前,瓷器的颜色都是单调的,唯有钧瓷由青幻化成各种釉色,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深受宋徽宗的喜爱。

这里是位于河南钧州的钧窑遗址。八百多年前,宋徽宗就是在此设窑烧制皇家用瓷。不但民间严禁使用,落选的贡品也要砸碎就地深埋。直到今天,河南民间还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台北故宫收藏的钧窑瓷器,大多都是花盆的造型,据说这些都是当年宋徽宗放置花木所用。

公元1117年,为了把江南的景致移到汴京,宋徽宗在皇宫的东北部用人工堆砌了一座高山,名曰艮岳山。山中除了亭台楼榭,珍禽异兽外,还有他从天下搜罗来的各种花木树石。从乾隆的题诗可以看出,这幅宋徽宗的画作或许描绘的就是艮岳山的景致。

随着金兵的铁骑将艮岳山夷为平地,专门为它烧造瓷器的钧窑,也逐渐荒废。不过钧瓷釉面上那种能带给人美好遐想的色调却没有随之逝去。

1729年,为了迎合雍正皇帝对钧瓷的酷爱,景德镇督窑官唐英特派专人前往钧州实地考察窑址,打探钧窑釉色的秘密。

调查得知,钧窑的釉色其实全部都是来自“窑变”。这是钧窑工匠利用火焰气氛,配合特殊的青釉,创造出来的奇迹。只须在瓷胎上涂施同一种釉,便能烧出五光十色的器物。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由于釉色全靠天成,变幻无穷,使得钧瓷烧制极为困难,民间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不过在唐英的用心研制下,钧窑玫瑰、翡翠的光芒终于又重现人间。

惟妙惟肖的仿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它也给台北故宫瓷器专家们制造了麻烦。对文物真品和历代仿品的鉴定,现在就成为了他们一项艰难的工作内容。

依托古窑遗址,寻找相应的瓷器标本进行对照分析,这是最便捷的鉴定方法。不过,二十一年以前这却是大陆瓷器专家独有的研究手段。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三十八年不相往来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探亲、学术交流等各种浪潮浩浩荡荡,台北故宫瓷器专家的学术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然而,对于同样是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两岸故宫的专家却都没有办法对它的存世作品做出准确的考证,因为人们至今还没找到它的窑址。

哥窑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元代的《至正直记》,书中记载:“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其色莹润如旧造”。相传宋代龙泉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龙泉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也称哥哥窑。

现在通常认为,传世“哥窑”是指一种开片密布的浅色青瓷,换句话说“哥窑”是专指有纹片的“碎瓷”。

窑火的变化控制着胎釉的收缩,不规则的开片由此产生,并呈现出金丝铁线般的网络,变化万千。哥窑蓄意追求的这种天成的美感,让它成为了读书人在书房沉思时最喜欢把玩的陈设。

今天,没有找到窑址的哥窑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这是2007年9月台北的一个夜晚,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中心城区的喧嚣丝毫未减。

不过,位于郊外的台北故宫,却终于恢复了宁静。展厅内的文物是否都已安然入睡了呢?

2007年,台北故宫推出了这部长达十二分钟的三维动画短片《国宝总动员》。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台北故宫的国宝级文物,而主角的原型则是台北故宫典藏的定窑婴儿枕。

据说使用玉枕、瓷枕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因此中国古代各种瓷枕流行很广。这件定窑婴儿枕就是宋代宫廷中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在台北故宫,这样的婴儿枕还有一件,只是肤色偏黄而被锁在了山洞库房的深处。

这是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定窑婴儿枕,与台北故宫两件婴儿枕的面貌、衣饰几乎一致,只是背心素无花纹。三个惹人疼爱的婴孩,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如今它们却只能各自在水一方。

定窑的窑址位于古代河北的定州,也就是今天的曲阳县。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一个烧白瓷的瓷窑,而且产量最大。

今天这座河北曲阳的瓷窑厂,依然是在沿用古老的工艺烧造白瓷。虽然八百多年前的宋徽宗用汝瓷替换掉了磨嘴的定瓷,但它们却是宋代宫廷中最早使用的御用瓷器,至今窑火不熄。

这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定窑瓷器。

充分燃烧的火焰,幻化出来的“牙白”釉色;荡釉不匀处,釉汁流动而形成的“泪痕”。这些工艺中自然形成的瑕疵,在宋代人看来,都是天成的美感。

印花、刻花、划花等等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虽然由人工雕琢,却都是工匠们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剪裁。

2008年5月5日,由北京故宫青年员工自编自演的话剧《青瓷》在故宫报告厅演出。它讲述了几代国宝守护者与青瓷流徙颠沛、而又聚散相依的故事。

2008年10月,我们的摄制组再次走进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瓷器中,在它们幻化了千年的釉色里,我们似乎又一次触摸到了它们一脉相承的文明。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