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国的变迁
龟兹,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一个古国的国名,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一带。
《汉书》记载:
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龟兹国在汉朝时最为繁荣。两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保护让身为沙漠绿洲的龟兹国得到了莫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是因为巨大的利益,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另外加上长期以来的友谊激发的情感,龟兹人一直对中原王朝以忠诚待之,即使在汉朝以后也仍然如此。
三国时期,龟兹国兼并了姑墨、温宿、尉头等西域小国,遣使向曹魏政权称臣。西晋王朝建立后,龟兹仍遣使朝贡有时还将王子送到晋朝做质子。西晋政权覆灭后,前凉皇帝张骏派沙州刺史杨宣征讨西域,龟兹立即降伏。前奏主苻坚灭掉前凉后,于公元382年派大将吕光进军龟兹,龟兹国王帛纯战败逃走,吕光做主,立帛纯的弟弟帛震为王,然后返回。此后,龟兹又先后向北凉、北魏称臣。公元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被北方的柔然民族吞并。后来柔然衰弱,龟兹得以复国,立即遣使到北魏进贡驼马、珍宝。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yàn da)。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国。隋朝时,龟兹先是臣属于北方新兴的西突厥汗国,到隋炀帝即位后,龟兹又派使者入朝通好。
唐朝建立后,龟兹虽然仍附属于突厥,但也时常与唐朝往来。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军讨伐焉耆,龟兹与焉耆结盟抵抗唐军。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恼怒,命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率兵进击龟兹。经过激烈交战,第二年,龟兹国王被俘,西突厥王十分震惊,立即率众降唐,唐军当即班师。经过几度反复之后,唐王朝终于完全收服龟兹,将唐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因此,龟兹王城又被称作安西城。在龟兹王协助下唐王朝有效地控制着西域。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龟兹国王派精援助唐朝,每逢大战势必为唐军先锋。在龟兹等国的援助下,唐王朝才终于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避免了一场亡国危机。在龟兹国全力援助唐王朝时,吐蕃乘龟兹国内空虚大举入侵,攻占了龟兹。不久,回鹘击败吐蕃,龟兹被纳入回鹘民族的统治之下,人种也逐渐被回鹘人同化。宋朝时,龟兹回鹘独立性增强,其国王还遣使向宋或辽入贡。11世纪末,龟兹人脱离回鹘的控制,归附黑汗王朝,由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变成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半独立的政权,先后成为黑汗、西辽、蒙古、元朝、察合台后王、准噶尔部等治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龟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被定名为库车。
龟兹国是个文明古国。印度和欧洲的文化沿着丝绸之路越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后,就在龟兹绿洲上四处扩散,和当地的各种文化相融合,而汉文化也在龟兹被吸收、发扬。龟兹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古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
受印度佛教东渐的影响,龟兹国是一个很早就开始信奉佛教的国家。自从佛教产生后,佛教石窟原本是印度南部信徒的风俗。这个风俗渐渐随佛教东传,龟兹境内克孜尔千佛洞的开凿,证明了龟兹绿洲曾是佛教东渐的重要驻所。富庶的龟兹国,臣民百姓乐善好施,虔心供奉,使龟兹称为了佛教得以进入中原的重要后方。
龟兹国内,一直流行小乘佛教,石窟壁画内容也是表现小乘教的。小乘佛教认为,成佛要经过个人长期的艰苦努力,累世修行,积集功德。小乘教保持了早期佛教教理,把释迦牟尼当成惟一佛,着重于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主张通过个人修行摆脱轮回之苦。因而,这里的石窟绘有举世无双的佛本生故事,即佛在得道以前的无数世界里的表现。
龟兹佛教石窟壁画上所绘制的佛本生故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有的已达到很高的境界,感染人的能力非常强。壁画中有一个《鹦鹉奋身灭火》故事:
古时,有一座大雪山,山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各种飞禽走兽在林中繁衍生息。一天,森林忽然发生火灾,野兽惊恐地四散奔逃,却无处藏身。森林中有一只鹦鹉,名叫欢喜首。它原本可以安全地飞离着火的森林,却因为对面临大火威胁的野兽十分同情,决定扑灭这场大火。欢喜首飞到有水源的地方,将翅膀伸进水里,然后飞回去,把水滴洒进森林火中,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天上的帝释宫被这种行为感动了,发生了震颤。居住在帝释宫里的天帝释提桓受到惊动,奇怪地问:“我的宫殿为什么会震动?”众神都不知道原因。释提桓开天眼向凡间望去,只见一只鹦鹉,怀着大慈大悲的心肠想只身灭火,但森林烈焰熊熊,靠一只鸟的翅膀沾的水滴,即使竭尽全力,也不能稍减火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