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契丹国:马背上的雄霸中国的国家(一)(3)

2009-07-17 17: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契丹在与中原政权的交战争,俘虏了许多百姓和士兵。他们让这些被俘的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不仅使契丹贵族的财富日益积累增多,也促进了契丹地区农

契丹在与中原政权的交战争,俘虏了许多百姓和士兵。他们让这些被俘的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不仅使契丹贵族的财富日益积累增多,也促进了契丹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游牧的契丹逐渐出现了定居放牧的形式。他们在草原上筑起城镇,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皇帝在这些都城内轮流处理政务。那时,皇帝的行宫叫做捺钵,是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在官吏制度上,契丹设南面官和北面官,采用了“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思想,并采用了汉族的科举制选拔官吏。

契丹是一个极力对外扩张的国家,为了制造众多先进的兵器,大力发展冶铁业。现在发现的一些契丹时期的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契丹统治者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上层的契丹人大都十分注重文化修养,有的有诗文集,有的精通契丹文、汉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契丹的绘画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稀世珍宝。

契丹人在服饰、发型等生活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与汉族大大不同。他们的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 kūn)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

契丹与周边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南唐、吴越常有使节到契丹,后晋、北汉依赖契丹,吐蕃、吐谷浑、党项、西夏、回鹘部落等都经常去向契丹皇帝朝贡。此外,契丹还与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等国都与契丹有着贸易或是政治上的联系。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淄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国家。

神秘的契丹文字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一出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书籍。这些书籍里的文字既不是汉字,也不是留存下来的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谁也没有见过。

陵墓中出土的哀册和碑刻上显示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考古学家们因文字的大小而称呼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一种与汉字的结构十分相似的方块字,有的还包含着一些汉字的偏旁,但是又与汉字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同样发源于汉字的朝鲜文和日文。小字与大字的风格迥异,是一种类似于拼音组成的文字,由300多个原子根据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而成。这些字虽不是汉字,但却带有明显的汉字风格和特点,比如在文字的写法上也分为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小字的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即使到现在,考古学家们也没有完整的破译其中的一个句子。

考古学家们为了弄清这到底是哪一族的语言,便对墓葬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出墓葬属于辽国也就是契丹国的答案。由此推断这种文字也就应该是契丹文字了。

于是,考古学家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终于在宋代王易所著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的《书史会要》里找到了几个收录的契丹字,它们与这些文字十分相似,考古学家们正式确定这就是失踪了将近千年的契丹文字。

人们都为这个消息而震惊了,契丹国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又是远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凭借着什么力量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文字的呢?

据历史记载,契丹改国号为辽之后,统治者就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创制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有两种形式,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的结构和偏旁创制的,有3000多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的弟弟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为拼音文字,约500个发音符号,书写起来比契丹大字简便。有文献记载,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就是“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的意思。这两种文字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蒙古文字非常相似。契丹文字的创制开了中国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制字的先河。把汉字笔画和书写法的艺术与拼音结合起来,也是我国文字学方面的一个奇迹。

契丹文创制完成之后,统治者立刻在全国颁布使用。但是,这种文字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在契丹国内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们都使用汉字,并不愿意接受新创的契丹文字。并且,在契丹本民族中,也有很多人更为崇拜汉族的文化艺术。这样,契丹文只是在上层社会的小范围内流行,尤其是统治者大都通晓契丹文字,用以增强本国的威信;而在辽国民间,契丹文字大多只被用于刻碑、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方面。

随着契丹的对外扩张和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契丹文字逐渐向周边地区流传。后来的女真族为了创制自己的民族文字,在契丹文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契丹文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辽国被金所灭后,契丹文字并没有被废止,仍在使用。契丹的余部逃亡后建立的西辽政权也延续了祖先创制的文字,这就使契丹文字在契丹亡国后保存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91年,金章宗为了巩固对前辽土地和人民的统治,下令废止契丹字。1211年,西辽政权也灭亡了,契丹文字失传。这种文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