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吐蕃王国:源起和亲的古老部族(二)(3)

2009-07-29 11: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过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军果然投降,唐军进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让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先修桥梁道路。第二天进军,席元庆率领1000精骑打头阵,假称

过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军果然投降,唐军进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让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先修桥梁道路。第二天进军,席元庆率领1000精骑打头阵,假称借道小勃律国,去攻打大勃律国。诡计之下,小勃律国的众大臣被唐军俘获,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进了石窟。高仙芝一面命令斩杀小勃律国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一面快马加鞭,赶到离孽多城60里的地方,在日落时分,砍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国的藤桥。这时,吐蕃的援军已经赶到,但已丧失了先机。修好藤桥杀过来,起码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军救援无望,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带着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军劳师动众,远征的目的达到了,高仙芝挑选了王族中的“亲唐分子”当了新国王,还在当地招募了几千士卒,防御吐蕃人的进攻。至此,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军事霸权,“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公元747年(天宝六年九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却招致他的上司中丞的一的嫉妒和排挤,甚至有了生命危险。

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处境,当机立断,授予高仙芝鸿胪卿、御史中丞。这下,人们以为高仙芝可以一出恶气了,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不料,高仙芝对夫蒙灵�依然恭恭敬敬,“趋走如故”。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话挑明,所有与自己有积怨的人都会提心吊胆。以前,副都护程千里、押衙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说过高仙芝的坏话,高仙芝把他们都找来了,当面了断恩怨。

高仙芝一生转战南北,立功无数,成为大唐西域的守护神。他为促进中原地区和边疆的交流、打开通往丝绸之路的通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玄宗时期,还有一位大将很小就展现出了军事才华。他对唐朝边界的防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唐玄宗开拓边疆的又一位良将,他就是被人誉为唐代“霍去病”的王忠嗣。

王忠嗣出生于公元706年 (唐中宗神龙二年),其父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封太谷县男,以骁勇闻陇上,于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在反击吐蕃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当时王忠嗣年仅9岁,唐玄宗念他为忠臣烈士遗孤,接入宫中,赐名忠嗣,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做一位继承父亲遗志的忠臣良将。

王忠嗣刚进宫时,因不习惯周围环境,加之怀念亡父,经常偷偷啼哭。唐玄宗就以汉朝霍去病的事迹勉励他,还让忠王李亨陪他练武学艺。王忠嗣虽然年幼,却很懂事,从此每天刻苦锻炼,发愤学习,终于成长为一个身材魁梧、富有谋略的年轻人。一次,唐玄宗与他谈论用兵之道,没想到他应对从容,纵横捭阖,令唐玄宗异常惊喜。从此,唐玄宗对他十分器重,逢人便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为了锻炼和培养他的实际才能,唐玄宗任命他试守代州(今山西代县)别驾。王忠嗣上任之后,抑制豪强,整顿社会治安,执法非常严明,当地的土豪恶霸为之敛迹。他还经常轻骑出塞,侦察敌情,寻找战机。忠王李亨担心他年轻气盛,争强好斗,捐躯沙场,建议父皇把他召还朝廷。

后来,王忠嗣又被派到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河西节度使萧蒿麾下为兵马使。有一次吐蕃赞普正在郁标川阅兵,王忠嗣带领部分将士们去袭击。一些人见吐蕃军旗帜鲜明,刀戟光亮,胆怯了,王忠嗣却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吐蕃军猝不及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王忠嗣率部斩首几千级,俘获羊马一万多只。萧蒿把战报送到朝廷,唐玄宗非常高兴,立即提拔王忠嗣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代州都督,封爵清源县男。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忠嗣在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发动的夺回新城(今青海门源)的战役中,又建奇勋,升任左威卫郎将。同年秋,他又在新城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击溃吐蕃军的战绩,升任左盘吾卫将军、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西节度副使、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军使、朔方节度使。这时的王忠嗣已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年轻指挥官。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王忠嗣又兼任灵州(今宁夏灵武)部督,指挥北伐,与奚人(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战于桑乾河,三战皆捷,抓获了不少俘虏。王忠嗣召集漠北各少数民族首领聚会,要求维护祖国统一,把唐朝的国威远播塞北。他还献上“平戌十八策”,要求坚决镇压分裂祖国统一的叛乱活动。他曾平息了突厥叛乱,修建了大同、静边二城,派清塞军、横野军驻扎,又把受降城和振武城合而为一(今内蒙托克托),缩小了唐军防线,从此“塞外晏然”,“虏不敢盗塞”。王忠嗣进爵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自幼以勇武好战出名,但自从升任为节度一方的重要将领以后,主张“以持重安边为务”。他曾经对人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他这样做并不是麻痹大意,丧失警惕。他仍经常注重军事训练,妥善保养军械,充实边防,随时补充兵源。他本人就随身常带着一张重150斤的漆弓,但从不轻易使用。他带领的部队,士气十分高昂。他还注意搜集情报,以便迅速做出正确的决断,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他几乎每战必胜,深得将士们拥戴。

每当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王忠嗣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与部署。他首先要亲自召集各级军官进行战前动员,按士卒多寡发放兵械,一弓一箭,都要标上使用者的姓名,仗打完后如数交还军械库。战士们都互相监督,爱护兵械,保障了军资的充足供应。他从朔方至云中广袤数千里的边境线上,选择险要之处修筑城堡,开疆辟地,使得边境上的人民安居乐业,不复言战,万里边塞烽火不举,“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天下劲兵良将,边塞重地,尽在他的控制与指挥之下。他曾领导了对吐蕃的几次战役,出征青海、积石(今青海贵德),大获全胜。又北征奚,西讨吐谷浑,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其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王忠嗣虽然功名赫赫,但是他并不留恋权势,主动提出让出朔方、河东节度大使二职。他的请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此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捍卫西北边防之中。

王忠嗣长期担任边防重将,“当世号为名将”。他很重视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他任朔方节度使时,与突厥等西北各族开展互市,以高价购买他们的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辄买之”。同时,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物品也输入突厥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他还主张各民族和平相处,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乱的发生。公元749年(天宝八年),王忠嗣暴卒,年仅45岁,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唐玄宗的文治武功,使中国在开元年间,成为地域空前辽阔、民族空前团结、国力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使得当时的唐朝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日本人、朝鲜人都不断慕名而来,带来了外域的科技与文化,也带走了中国先进的文明,中国造纸术、印刷术,以及书法、天文、建筑、武器等方面的知识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为世界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唐帝国的名字也因之而远播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享有极高声誉的国家。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