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前来这里祭拜的人会有很多,他们都是墓主人陈公的后裔。据说这种已经持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在当今中国的家族祭祀中是不多见的。如今,陈氏的后裔分布在厦门岛上的三十多个村庄里,经统计有二十多万人口,是本地的大姓之一。
在厦门,“南陈北薛”开发厦门的说法很早就有,只是“陈”和“薛”所指何人,却一直令文史界专家争论不休,不少文史专家甚至以“南陈”或“北薛”作为研究课题。这座墓葬中的陈姓墓主人,在他的后人心目中地位如此特殊,他与“南陈北薛”中的陈姓先祖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岛上有人类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也只有11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对“南陈北薛”的考证有了初步的进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专家推测“北薛”应该是指薛令之。他在唐神龙二年中进士,是头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建人。薛令之曾当过太子李亨的老师,辞官返乡后便定居在岛上。那么,南陈又是谁呢?
根据陈氏族谱记载,这位墓主人陈公名叫陈喜,是陈氏第七世祖,是最早开发厦门的人。族谱里还记载着陈喜曾官拜“上柱国”。在唐代,“上柱国”是作为勋官的称号,相当于正二品的官级,可见陈喜在当时是个身份显赫的人物。
公元1973年,福建泉州曾出土了许元简夫人的墓志铭。墓志的撰写时间是唐大中11年,也就是公元857年。根据记载我们得知,许元简夫人其实就是陈喜的曾孙女。此外,墓志还记载了公元788年,陈喜因不愿参与福州发生的兵变,于是带领族人迁入了当时被称为“新城”的厦门岛。
此后,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曾在《金榜山记》中提到过有关 “南陈北薛”的这一历史。他指出“南陈”指的是陈黯,经考证,陈黯是陈喜的曾孙。显然,朱熹这一说法与许元简夫人墓志的相关记载并不吻合。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南陈”究竟是谁?也因此成为一个长期困扰史学界的 “历史悬案”。早在1983年陈喜墓就被列为厦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似乎蕴藏着可能破解“南陈北薛”疑团的重大历史信息。
2003年12月,为配合仙岳路的改造工程,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决定对这座位于设计线路上的唐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一时间,厦门各界把目光全部聚焦到了这里。
陈喜的两座墓葬并列在一起。传说这座陈公茔墓是陈喜的真身墓葬。而另一座陈公封茔,是陈喜的衣冠冢。专家推测,陈喜的衣冠冢可能是在陈喜辞世后,由他的后代子孙向朝廷请求建造的。据说,朝廷在当时还加封了陈喜职衔并赐了公服。随后,陈氏子孙就将获赐的公服下葬并建造了这座“封茔”。陈喜墓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同时拥有真身和衣冠两座墓葬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