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东侧墓室那天正值2004年的元旦,那天气温特别低,只有零上四度,在厦门算是最低的气温了。此时,五、六级的寒风吹打在考古人员身上,异常寒冷。但面对这个重大的发现,他们却异常兴奋,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到发掘工作当中。
真身墓的整个墓室呈拱形,由青砖砌成。墓室长四点八米,宽一点六四米,高一点六五米,一共有五个壁龛。由于年代久远,棺木早已腐烂,只剩下散落在棺床上的数枚铜钱和棺钉。随后,考古人员在清理棺床的时候,又在周围陆续发现了一百多枚铜钱,铜钱上还铸有“开元通宝”的字样。
紧接着,考古专家又在墓室后部的大壁龛里清理出了这个带盖大陶仓。修复后的这个大陶仓让人们得以目睹它的真实原貌,它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器物。
此次出土的这个大陶仓是厦门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陶仓,也是这里多年来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最大的一个。
在发现大陶仓后,考古人员又在陶仓前面的泥土中发现了两个青釉四系罐和两个青釉两系罐,在棺床的一边还摆放着一个青釉碗。
青釉罐的器形厚实、浑圆,底部平实而又宽大。而青釉碗为四瓣碗,碗底为圈足结构,表面细腻圆滑。据专家推断,这些青釉瓷器可能是福建本地所产。陶仓和青釉瓷器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当时陈氏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和生活的富足。
随后,考古人员又陆续清理出一些银勺、铜镜、铜泡、铜钱、铁刀等文物共计二十余件。但这些并没有让当时的靳维柏和郑东释怀,因为他们急于想要找到的墓志铭仍然没有出现,难道墓葬中没有墓志铭吗?
在进入墓室清理的第二天,正当大家带着种种疑惑对这座墓葬做最后的清理工作时,无意间发现在棺床前的泥土中深陷着一块四方形的石头。这会是什么呢?
这块墓志铭是由一块宽65厘米、高58厘米、厚8厘米的花岗岩所制成。通过墓志铭,文保专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了墓主人的生平、身份、事迹以及生卒年月等等。它的发现让在场的考古人员禁不住欢呼雀跃。因为在他们眼中,这块墓志铭的发现不仅仅为了证实墓主人的身份,更是破解“南陈北薛”中陈姓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他们迫不及待的借助灯光辨认上面字迹时,却不由愣住了。
墓志铭上开头的第一行清楚地刻有“故奉义郎前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并序”。随后,又有“唐大中九年……嘉禾里……公讳元通清源同安人也”的字样。
眼前的发现让大家倍感意外和震惊。显然,这位墓主人与地面墓碑上所提到的陈公并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这座真身墓葬的墓主人叫陈元通,而并非陈喜本人。
陈元通又是什么人呢?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