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神秘银锭引出的张献忠宝藏(三)

2009-11-21 10:0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5年四川彭山出土七枚银锭,确认为张献忠之物,银锭的出土为“张献忠宝藏”提供了有力佐证。我们能否根据藏宝图找到张献忠的宝藏呢?

1939年幸蜀峰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在望江楼下的锦江江底进行挖掘,历时三个月,先后挖到了什么呢?刻有张字的石条,还有石牛人骨,以及被血沁过的河砂,最让人感到兴奋的就是,他挖到了大顺通宝,也就是张献忠那个所谓的大西政权的货币,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当年的幸蜀峰诉说着张献忠的宝藏就在这下面,可惜什么也没有挖到了,那么张献忠如此费尽心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我有一个分析,这个分析有可能是张献忠有意为之。为什么有意为之呢?因为我过去研究张献忠的时候,我发现张献忠这个人是,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可以说很诙谐,很幽默,他经常和明军开玩笑。就经常给设一个套,让你去钻。

巴蜀研究专家袁庭栋认为,望江楼的这个“伪藏”,是张献忠有意而为的杰作,因为根据他的研究,类似的迷魂阵法,张献忠曾经多次使用过。

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他在川东几个大仗他都是编了些顺口溜,把明军把他激怒,然后呢和他决战,然后进他的口袋,就是包围圈,这个在书上记得很清楚的。那么,明代当时的总司令就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就是上了他这个当全军覆没的。

所以,张献忠完全有可能在离开成都前,制造锦江埋藏有巨额宝藏的假相,用贪欲拴住敌军追击的脚步。那么,既然望江楼宝藏是假,为什么成都还会流传“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的民谣呢?

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我估计也有可能他要离开成都的时候,故意留下这么一个顺口溜,看笑话,让你们去折腾吧。那么,这个石牛对石鼓,这个顺口溜,或者这个民谚,也有可能就是张献忠部下或者他自个儿留在成都的,就是给开一个大玩笑。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明军还在望江楼手忙脚乱地挖宝时,巨额金银也许早已航行在出川的水路上。

1646年春天,张献忠率军借水路撤离成都,而江口则是他的必经之地。

而这时,明军最诡诈的大将杨展,已经在两岸密林中,悄悄地设下了埋伏。

从成都到江口,大西军船队已连续航行了60公里。黎明时分困意袭来,河水轻轻摇晃着船舱,也卸掉了士兵们最后一丝警惕。这一切都在杨展眼皮底下发生着,但是他并没有立刻进攻。

当船队拐进江口,河道突然变窄,江水深不见底,而两岸的山峰也越发地陡峭阴森。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丝不祥的气息,但士兵已经被河鱼和美酒所吸引,丝毫没有觉察到异常。

加可怕的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引起张献忠足够的警觉。这位最擅长布阵的将领,却一步步钻进杨展设下的圈套。这时,从岸边高处远远看去,大西军船队首尾相连,这正是火攻的最好时机,收网的机会终于到了。

战船装着沉甸甸的金银财宝,重得无法转身,而士兵们仓促应战,为减轻重量,竟然把藏宝箱全部扔进了岷江。就这样,张献忠被迫丢掉了他的巨额财富,而这些宝贝竟然在江底沉睡了整整300年。既然江口水战是真,那么江口沉宝还会有假吗?

根据记载,江口水战的战场是从江口镇北端的河口,直到镇南的邬店渡口之间。这个范围刚好把岷江大桥囊括在内。而七枚3斤多重的大银锭,就埋在桥底,并且文物工作者也是根据地理位置的重合推断,银锭就是张献忠沉在江口的。

但这只是个推断,毕竟江口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90年代岷江岸边的一户人家在修房子时,还曾无意中挖到两枚50两的大银锭,但这两枚银锭都铸于明朝中期,因此很可能是地主的私藏,不会是张献忠的财宝。

那么,这七枚银锭会不会也是地主的财产呢?它们究竟出土于岸边还是河底?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找到了亲眼见证银锭出土的当事人。大概这个具体位置,就在那个位置,就是水打的那个位置。这个穿蓝色衣服的人,就是工程监工谭永贵,银锭出土时,他恰好在施工现场。

彭山县岷江大桥引水工程监工谭永贵:因为我们的管线是这样走的,当时我们挖掘机处在这个管线的中心的哪个方向,我们应该是很清楚的。

但是最先发现银锭的人却是江口镇农民,他叫杨富华。

杨富华:就说是当时他们饮水工程在这里做那个管道,我就在这里来捡那个石英石,挖掘机挖起来过后,这装载机把石头铲在这里来倒,我就在这里,捡到的。

杨富华:就是一个长形,像船的形式一样,中间有个凹。

从桥上望去,银锭的出土点正好在岷江的中心位置,难道这个没有任何标记的又不起眼的小水湾,就是张献忠巨额宝藏的藏身之处吗?

根据彭山民间传说,当年,张献忠为了带走巨额的金银财宝,特意设计出一种神秘的青冈木筒作为藏宝箱。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捕风捉影,但民俗学的研究表明,但凡民间故事必有原型,所以青冈木筒藏银,也许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并且彭山发现的大银锭,的确是装在青冈木筒中的。这难道又是巧合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