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山洞藏化石 古人类遗址再现人间(2)

2010-01-18 14:4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一元一
此时郑先生就在想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洞,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甭管怎么说,罕有人至,没有什么人来这个地方,一开始大家只知道这是山上一个小洞

此时郑先生就在想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洞,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甭管怎么说,罕有人至,没有什么人来这个地方,一开始大家只知道这是山上一个小洞,一个凹陷的地方,没觉得怎么着,现在发现这洞里面名堂可大了,这骨头成片成片的,有的还是直接就这么嵌在墙里头了,你说它这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谁也说不清楚,咱们当地人肯定解释不了这是为什么,只能是求教于专家了。

龙骨石堂的事情使得一些人怀疑,这些骨骼都是哪来的,是哪些生物的?是不是人们常说的龙骨呢?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尤玉柱: 动物化石从中国历史来看,认识它很早。当时的人,也见过这个地里头出来的一些动物的骨骼。那一般百姓就把它叫做龙骨。因为医药用里头有一味是龙骨,是作为镇静收敛的一味药,事实上应该叫动物化石。

尤玉柱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史前考古学研究。对于北京西南霞云岭乡龙骨石堂 发现的大量动物化石,他非常感兴趣。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在2002年,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爬了山 到了洞口一看,首先我的感觉,就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地点。

尤教授看到,龙骨石堂为一个半隐蔽式洞穴,而且朝阳、靠近水源,采集和狩猎都很方便,是一个适合生存的好地方。

尤玉柱:让我感到惊叹的是它海拔比较高,在北京地区,还没有这么高的地方,发现这么多的动物化石。而且对北京的西山地区,它的环境变化,也能提供很多分析的这个资料。

尤玉柱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认真考察洞穴的地层情况,他认为,洞穴是由不同时期的堆积物组成的,而且在地层之间有明显的界线。从表层的灰土中找到的动物骨骼来看,这是属于距今几万年的更新世晚期的东西。

尤玉柱:靠下面这个地层,时代要早一点,这个属于更新世中期的,一般的大于13万年以上,一直到70万年之间,这层动物化石有很多,但是相比来说,比较破碎。

尤教授在看过洞穴情况以后,初步认定了这是一个包含1万年到15万年前地层年代的地方,经过对搜集到的古化石的初步判断,他认为,洞穴中表层除了有鼠类、鸟类和蜥蜴外、还有鹿、青羊等9种动物化石,中层有野牛、狼、野猪等11种动物化石,中层之下为棕红色砂砾粘土,是距今15万年以前中更新世时代。

尤玉柱:不同的动物,它的骨骼的形状有差别。但是作为一个古动物学家,他要鉴定这个动物是属于哪一种,最快的,而且最重要的,主要是头和牙齿。但是它如果有角,像牛、羊、鹿,用角来分辨,也是比较容易的。

看到这一切,张进奎和几个村民想到了,他们在探访龙骨石堂附近洞穴当中发现的那块牙齿状的化石到底是哪种动物呢?

龙玉柱:从这来看,它这是野牛的下巴。

经过对龙骨石堂的初步清理后,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许多比较破碎动物化石,而从洞穴的另一侧明显的冲击物来看,这里曾经发生过类似泥石流的灾害,这可能是造成化石破碎的原因之一,对于这样的推测专家表示赞同。接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里的骨骼化石相对集中在洞穴的一侧,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尤教授以弯曲的河流为例做了这样的解释。

尤玉柱:水流是这么流,它水这么流的时候,那这个水流过来呀,这个地方就所谓的冲刷的方向了,这个地方是堆积的方向,如果有东西只能在堆积的这一侧,而不在冲的这一侧。

这个洞里挖出的一个动物化石,应该是腿骨的这个部分,是很粗大的,那么就它而言,首先年头得够,起码得上万年,这东西因为很偶然的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然后慢慢的它里面的那些东西,就被这土壤中水流当中的一些矿物质给替代了,虽然看起来还是骨头的形,但是,已经给石化了,这样的东西我叫它为化石。那么很多人说了,化石是解读过去历史一部天书,那么从这个地方如此众多的天书当中,我们应当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尤教授的初步肯定应该是和自然的一些灾害有关系,但是现在还不敢下这个定论,不过在陆续的挖掘当中,有一个新发现,这个新发现,对于界定这个洞穴,界定这里面的化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尤玉柱:野牛的胫骨化石保存了近端,远端部分断掉了,看看它有断茬,这个断茬从观察来看,它不是自然因素破坏的,这是人的因素断的。人用石块,就是石制的工具砍它,才会出现这种状态。

既然怀疑动物化石是被人为砸断的,那就提示,龙骨石堂可能有过人类的活动,尤教授告诉大家,如果能在龙骨石堂的清理过程中,找到早期人类用火的痕迹或者使用过的石器,会对今后的发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