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梳妆楼之谜:神奇传说背后的故事(二)(2)

2010-02-08 14:0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经过十几天的发掘,墓里又出土了一些汉白玉石雕残块,这说明,当时墓葬周围还有汉白玉石雕围栏,因此考古队判断,这个墓的规格是相当高的,所以它
  经过十几天的发掘,墓里又出土了一些汉白玉石雕残块,这说明,当时墓葬周围还有汉白玉石雕围栏,因此考古队判断,这个墓的规格是相当高的,所以它们充满了期待。尤其是这个瓷碗残片的发现,让考古队对这个墓的时代似乎有了一点认识。
 
  任亚珊介绍:我们发掘的时候发现了明代的青花瓷片,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墓里边发现最晚的遗物。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断定,起码在明代的时候盗过这个墓,破坏过这个墓。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个墓曾经多次被盗,因此考古队也难以断定,这个明代的瓷碗是墓里的随葬品呢?还是盗墓的人带进来的呢?不过,它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墓的时代下线是明代。
 
  还有这枚印章的出现,它着实让考古队兴奋不已,它的出现极有可能揭开墓主人的身份之谜。
 
  任亚珊介绍:我们当时很高兴,当时一发现这个印章,看着那个文字各留拐弯的,这是不是八思巴文,还是九碟篆?当时我们就做了很多印模辨认,怎么也对不出来。最后通过专家辨认,它就是一个押印,就是押,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说是证明这个死者身份的意义。
 
     押印,就是印章,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以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信。到了宋元时期,押印除了汉文入印之外,还有八思巴文和图形押印。而梳妆楼出土的这枚押印,既不是汉文,也不是八思巴文,更不像图形押印,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识别它。
 
  考古队经过近一个月的发掘,梳妆楼隐藏了几百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原来,所谓的辽代萧太后梳妆楼,竟是一个三口棺木东西向排列的合葬墓。东棺、中棺外面有砖椁和木椁,砖椁已经塌陷,木椁也被严重扰乱,木头横七竖八地搭在棺木上。中棺上面的砖椁已经被揭开一半,棺盖也不翼而飞,棺材像是被打开过。西棺从外表上看保存完好,许多椁木死死地压在上面。
 
  任亚珊介绍:它这是一个砖套的木椁墓,木椁又有棺,它是砖套,整个是用砖先垒这么一个墓室,然后把棺搁进去以后,上面再铺一层砖,所以这个形制也很特殊。当时就看着这个砖跟椁板已经就乱了,我们就认为这个墓坏了,可能要空。
 
  尽管如此,考古队还是充满了期待,他们将这些椁木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不曾想,这些看似完好的椁木已经严重腐朽,有的甚至已经碳化,说明这个墓的年代很久远了。而覆盖在棺木上的青砖也腐蚀严重,就在考古队清理这些砖块的时候,他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任亚珊介绍:再一个又发现每一个棺,都是用宽的这种铁带把它包起来的。三横两纵这么裹起来的,但是这么宽的铁箍也都被绞开了,绽开了。
 
  虽然墓主人的家族在安葬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已经采取了层层保护措施,但是仍然没有挡住盗墓贼的光顾。使考古队感到不解的是,要剪断这么宽的铁带,并且把粗大的椁木移位,除非是把墓整个挖开才能实现,像这种大揭盖似的盗墓在考古界十分少见。
 
  任亚珊介绍:当时我们先清的就是这个中室,因为它出了一个大窟窿,我们就先清它,因为头骨正好在大窟窿那儿。把它里边的土跟这些淤的东西打开以后一看,这个棺里边是一个被刻成一个人形的棺,头部那也刻了一个坑搁头的地方,然后也有肩膀什么的这么顺下去的这么一个人的形状。
 
  不出考古队所料,这个墓已经被盗,墓主人的骨骼已经移位,头颅与胸骨重叠在一起,服装和遗骸被渣土覆盖,棺里的随葬品也被洗劫一空。但是,这个独特的棺木引起了考古队的注意,它是用一棵大树掏挖成人形的,这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发现,在我国也没有看到类似的报道,这让考古队兴奋不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