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楼之谜:神奇传说背后的故事(二)(4)
2010-02-08 14:01
任亚珊介绍:当时我们的确不认识,这是什么文字,我们也拍了片子拿回去以后,也给一些老先生们看,这是一种什么文字,好多人都不认识。有人说是契
任亚珊介绍:当时我们的确不认识,这是什么文字,我们也拍了片子拿回去以后,也给一些老先生们看,这是一种什么文字,好多人都不认识。有人说是契丹文,有人说是蒙文,最后我们拿到北京去鉴定,认为这是梵文,在宗教界用的一种文字叫梵文,梵文主要写得一些颂文和咒语之类的。
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由此考古队推断,此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考古队原以为这些文字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希望通过这些文字破解梳妆楼的身世之谜,但是这一愿望又落空了。
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在清理西棺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香囊,在这个香囊里用棉花包了几颗牙齿,为什么要随葬这些东西呢?考古人员在做人骨鉴定时,发现墓主人也是一位女性,她的牙齿已经全部自然脱落,香囊里装的牙齿正是墓主人自己的。结合此人的骨骼老化程度,考古队推测死者去世时年龄比较大,应该在60岁左右。这让考古人员感到纳闷,中室男子的年龄约30岁左右,东室女子的年龄约20岁左右,而西室的老妇人年龄却在60多岁。三个人的年龄相差如此悬殊却葬在同一个墓穴,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任亚珊介绍:我们现在只能认为东棺跟中棺这是夫妇。但是西棺跟这个中棺的墓主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还是不清楚,只能是一种推测,可能是妃子,她活的岁数大,他们俩年轻死了,她活的岁数大,死了以后又去续葬的,这是一种推测。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她不是他的妃子,而是他的母亲。
虽然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但是,关于梳妆楼之谜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更加谜团重重。考古队清理完西棺以后,又 发现棺底有一块二层夹板,夹板上有7个孔,很明显是北斗七星的形状,考古队称之为七星棺。专家们推测,这种丧葬习俗与中国的道教有关,它象征着天人合一;同时具有引导人升天之意,不至于在暗夜里迷失方向。当考古队揭开这块七星板,在棺底还发现了几枚铜钱, 这几枚铜钱为考古队又出了一道难题。
任亚珊介绍:这个钱我们通过对比认为都是宋钱,但是有一枚是金代的钱,当时给我们这个断代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性。一开始我们通过对中室和东室的发掘,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元代的墓葬。但是又挖这个的时候跟那边的又不一样,在钱袋里边这个钱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断代的物证,但是没有发现元代的钱,发现的反而是宋代的钱和金代的钱。这个当时给我们的感觉,这会不会我们的断代有问题,会不会是金代的墓葬。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梳妆楼墓葬的神秘面纱已经初步被揭开,这是个一男两女合葬墓。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梳妆楼实际上是蒙古贵族的树葬楼。随着时间的流逝,语音的相近,在民间便被误传为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了。但是,关于这个墓到底是金代的?还是元代的?墓中的三位主人究竟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疑问都无从解答!此时,已是1999年11月下旬了,一场大雪预示着坝上的冬天已经来临。考古队带着满腹疑惑匆匆收场,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来年春天。根据考古队初步探测,梳妆楼周围还有几十座墓葬,也许等这些墓葬发掘完毕,树妆楼墓葬隐藏的秘密就会大白于天下。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