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梳妆楼之谜:神奇传说背后的故事(二)(3)

2010-02-08 14:0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刘福山介绍:是树棺葬,就是把那个大树啊,八九十公分粗的那个树,上面三分之一去掉,下面挖成一个人形,然后再把它扣回去,埋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刘福山介绍:是树棺葬,就是把那个大树啊,八九十公分粗的那个树,上面三分之一去掉,下面挖成一个人形,然后再把它扣回去,埋上人以后把它扣上,就合成一个圆木一样,这个记载里叫树棺葬。
 
  据蒙元史书记载,树棺葬,是蒙古贵族或者是高级别的官吏才有资格享用的一种高等级丧葬形式。多少年来,关于蒙古树葬的风俗仅见于史书记载,而很难在考古中发现。这次发现树棺葬,是考古队的一个重大收获。因此,他们初步推断,梳妆楼为元代蒙古贵族墓葬。据民间传说,蒙古贵族为了防止墓葬被盗掘,一般都采用密葬的方式。
 
  刘福山介绍:当时这个蒙古人死了以后,特别是在坝上地区这个金莲川一带,死了人以后就在草原上挖一个坑把这个土回填,然后用多少匹马或者骆驼整个把它踩了,不留坟土,这地方就长出草来,那就没有痕迹了,为什么到后来还认识他的墓葬,那怎么办呢?拉着两只骆驼,把老骆驼给杀死,杀死了以后到第二年,拉着骆驼上这片草滩上转,到什么地方骆驼不走了,说明就是那个地方埋着他们家的亲属。
 
  明朝叶子奇撰写的《草木子》也有类似的记载:蒙古人死了以后用树棺深埋,然后万马踏平直到来年青草再生,消除了墓葬痕迹之后,看墓人才可以离开。由于采用了这样的丧葬方式,就是成吉思汗的墓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令考古队不解的是,既然蒙古贵族的树棺多采用密葬的方式,为什么梳妆楼元墓要在地面建造如此恢宏的享堂呢?这一特殊的形式,是否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呢?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才能找到答案。
 
  为了安全起见,考古队连夜对梳妆楼中棺进行了清理,虽然这个墓葬曾经被盗掘,但是仍然出土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特别是具有蒙古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些文物,用桦树皮制作的弓箭袋,以及马鞍、马靴、马镫、还有一把将军剑等,尽管这些文物已经腐朽,但从工艺上仍可看出它们的精致,无不透露出此人的身份特征。
 
  随后,考古队将衣服和遗骸裹挟着清理了出来,这是一件褐色的蒙袍,虽然历经几百年的腐蚀,但还有相当的韧性。当考古队抖落了衣服上的泥土,整理墓主人衣服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这恐怕是盗墓贼们没有想到的。
 
  任亚珊介绍:在整理他衣服的时候,我们又有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当时我们很高兴。就是在他的衣服卷到一块的那个地方,我们打开一看,有一个鎏金的带扣,就是腰带的一个带扣,很漂亮,当时一出土的时候那就是金光闪闪。
 
  这是一个金质带扣,由三部分组成,中间部分是一个二龙戏珠图案,带扣中心部分可能还镶嵌着宝石,两边锁扣也各有一条盘龙,上面也曾经镶嵌着宝石。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它暗示着这个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在古代,只有皇亲国戚,或者是王之类的君主,才有资格使用龙的图案。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任亚珊介绍:当时在元代的时候这种葬俗那是是非常严格的,葬制是非常严格的,不是说谁想用什么就想用什么。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用龙的那都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这样的话,我们认为这个一号墓地位非常高,不是一般的贵族,而可能是王公,起码是王爷之类的墓。
 
  考古队根据出土的遗骸特征判断,中室是一位男性,死亡时的年龄约在30岁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英年早逝?从出土的遗物中无法判断。但是,从随葬品看,他好像是一位武官,而从他下葬时穿的这件蒙袍,又看不出武将的风采,到颇像女性的连衣裙,虽然历经几百年腐蚀仍然完好,这确是一个奇迹。
 
  东墓室与中室是两个连体墓穴,用的是同一种木椁和砖椁,而且是用铁条三横两纵打包在一起,像是同时下葬的。当考古队揭开东室的棺盖,里面填满了绸缎,刚打开棺盖时,这些绸缎色彩和图案仍然清晰可辨。但是,当它们一接触到空气便很快退色风化了。
 
  任亚珊介绍:东室要是从表面上看,保存的还不错,其实一打开腐烂程度更严重,也有从侧面被扰的这种痕迹,就是从东面侧板里面被扰的痕迹,就是被盗的这种痕迹。
 
  在东室除了出土一些绸缎之外,只出土了一对金耳环。考古队通过对尸骨鉴定,发现这是一位女性,死亡时年龄约在20岁左右。她和中室的男性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近10岁,为什么他们同时下葬呢?这又给考古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最后考古人员开始清理西室,西墓室与中室和东室之间有一道砖墙,这使得它在墓葬内自成一室,西墓室的棺木保存的很完整,但是,它也同样没有躲过被洗劫的命运,这不免让考古队员们感到失望。但是,令考古队奇怪的是,西棺与另外两个棺形式完全不同,是用板材榫卯打造而成的,这与中室和东室的树棺有所区别。
 
  任亚珊介绍:当时就给我们一种感觉,这个为什么一个墓里的,同样葬了三个人,它这个棺不一样。当时给我们这个考古队员提出来这么一个疑难的问题,在我们往下清理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棺跟欧洲的那种棺有点相似,就是它这个在棺底两侧有对称的四个提手,铁的提手,这一般在我们发掘的墓葬里边非常的少见。
 
     欧式棺和蒙古树棺在同一个墓穴中出现,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考古人员分析,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家族具有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呢?在蒙元时期,有许多西方人在朝中为官,而这个墓葬无论是地表建筑——享堂,还是丧葬形式都具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特别是这件裙子的出土,着实让考古队员们为之惊喜,在裙子的衬里上,用朱砂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文字,这些文字显然不是汉语,在场的考古人员没有一个人能够认识它们。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