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漠腹地的城池(2)
2010-05-07 11:39
黄土夯筑的永泰古城 西北地区的明长城,除了嘉峪关及个别地方的城墙是以砖石修筑的以外,大部分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黄土夯
黄土夯筑的永泰古城
西北地区的明长城,除了嘉峪关及个别地方的城墙是以砖石修筑的以外,大部分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黄土夯筑的城墙或自然坍塌,或因人们挖墙取土而大部分被毁坏。
所以,在甘肃省景泰县城西南方向、寿鹿山北部缓坡上的这座永泰城就显得十分难得了。
据史料记载,明王朝后期,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起,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据于大、小松山 (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落。战役结束后,遂修筑了松山“新边”,我们今天叫的“明长城”,西部长城沿线的老百姓直到现在仍称之为“边墙”。这段“新边墙”全长200余公里,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扩展了150余公里,这是明朝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永泰城当修筑于这一时期。《兰州府志》也有:“永泰城明万历三十五年建”的记载。万历三十五年是公元1607年,距今也有400年了。
出了景泰县城,行驶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极目南望,除了黑黝黝的山峦,一无所有,心中就不免疑惑:难道走错了路,或听到的传闻不实?数次向路人打听,他们指着南边的寿鹿山方向说:“那就是永泰城!”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仔细辨认了一阵,隐隐约约见到山脚下有一条带状物。继续往前,那道黑带渐渐变大,慢慢显露出一些层次从离开县城算起大约两小时后,总算到了。
高大的城墙西北角有一个大豁口,道路就从这里穿进城去。由于城墙较高,甚至于连高压输电线也是从此通进去的。进城以后,我驾车绕开排列有序的房屋,循着城内一条宽可行驶卡车的环城路往南驶去。
夕阳下的古城内,老人们安闲地坐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聊天,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刻写着历史,儿童们在嬉戏
永泰城的南墙正中有一个高大的拱形城门洞,老人们告诉我:这里原是正门,在整个永泰城只有这么一个城门洞是用砖券的,门洞的顶部有许多根粗大的圆木横着支成一个“人”字形的穹庐,许多燕子欢叫着从那里飞进飞出从这城门洞里出去有路可通往寿鹿山,不时有人背着柴草或牵着牲畜从城门洞里进出。
出南城门外约百米,山坡上有一个水塘,西北干旱地区的人们叫它“涝池”或“涝坝”,那里的水一般情况下供牲畜饮用,而人们喝的则是城里的井水。
我沿着城墙边上的斜坡登上这十几米高的城墙,放眼望去,约半公里见方的城内,房舍鳞次栉比,纵横的街道井井有条,从南门往正北有一条端直的街道直达北城门。
现在的永泰城是个自然村,它和我一路过来见到的其他几个村庄共同组成“永泰村”。城内现有100多户人家、600余口人。据地方志及史书记载,在清代以前,永泰城一直是军队驻扎之地。据村民们讲,他们的祖先是从甘肃临洮一带充军来到此地的。
与南边的城门相对应。北城墙的正中也有一个不知开挖于何时的门洞,但门洞没有砖券。我从这里登上城墙,发现这边与南门外一样,在主城墙外各有一个呈月牙形的“瓮城”。只是南门的瓮城有门,可通行,而北门的瓮城却没有任何出口。
永泰城的四角又各有一个与城墙一体的凸出的墩,叫“马面”,是一种便于打击攻城之敌的战术防御设施。这样,站在距永泰城稍远一点的南面的山坡上远看,永泰城就酷似一只龟。
永泰城外一周原有一条护城河,现在虽然没了河水,但它的形状还清晰可辨。我见到城的西北方向的戈壁深处有一连串的烽火台,一般烽火台之间相距约2.5公里,而距永泰城最近的一个烽火台离开城墙却只有100米左右。
在几个村民的带领下,我去到一位88岁的老奶奶家里。老人家里的房屋虽已很旧了,但木结构的屋子仍很有气势,四壁居然挂着许多字画条屏、匾额挽帐,就觉出主人昔日家境之不俗。果然,据老人讲:她的公爹年轻时曾任过县令,去世后亲朋故旧吊唁送来大量挽帐对联之类,一直在堂屋里保存下来。堂屋的后墙套了一小间屋子,门楣上方高高地挂了一块匾额,匾额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吊唁者的姓名与礼金,小屋内就设着祖宗的灵位。堂屋右面墙壁上挂着四条屏和一副中堂,下面是一副桌案、两把“太师椅”。左边也套了一间厢房,是老人的住房,用报纸糊了顶棚和四壁,墙上贴着一些花卉图样的挂历,一盘大炕占去了屋子的大部分。从糊了白纸的大棋盘格窗户射进屋里的光线,显得很充足。老人盘腿坐在炕上,两个重孙在一边玩耍,听着老人缓缓的话语,时光就有点凝滞的感觉
永泰城中心部位,有一片显得与众不同的建筑,有村民告诉我那是学校。我从城墙上下来后直奔它而去。这所建于1918年的学校的前门是一壁高大的青砖磨面墙,古色古香,似乎有点“徽居”的建筑风格,乍一见惊得我连声赞叹,在这西部荒漠之地居然会有如此堂堂正正的一所小学校!因已放学大门锁着,我就在门外反反复复将那大门及门前的花草看了个仔细。
第二天上午,我就专程去学校里参观了一番。校园呈两进四合院格局,两厢的教室门前是深檐长廊,木格门窗,前后院之间的一排房屋又为起脊浅檐拱顶门窗,因了这排房屋,前后院就自然成了一小一大两个操场。整洁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恍惚中,竟仿佛置身于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个年代
在中国,一般是农村供奉土地神,有土地庙;城市则为城隍庙。永泰城却是一直有一座城隍庙的,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虽然永泰城的城隍庙已毁于“文革”,但我看到,在城北一片空旷的、原遗址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城隍庙又建了起来。
靠近北城墙一带的城内,有大片的空旷地方,我在感慨永泰城之大的同时,不免对这片空地有点疑问。几位村民告诉我:这一带原来是有许多庙宇一类的建筑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城搞建设缺乏木料,于是将这些古建筑尽拆了去,光拆的木料“用汽车拉了半个月”有那座木结构的学校和昔日县令家的老屋“为证”,我信这话。
夕阳照着古老的城池,色调辉煌而凝重。那城墙,那房舍,那古城中的每一个人都拖着越来越长的影子。晚风正吹散从家家户户屋顶升起的缕缕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