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

2010-05-26 10:3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几名考古学者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镇淹城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众多的疑问使考古工作者坚信,谜底或许就在新的考古发掘中……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几名考古学者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镇淹城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座古城由三道土城墙和三条护城河构成,而这种建筑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现场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座古城属于春秋时期,古城的主人很可能是以贤德著称的季札,但是,随后的考古发掘证明,古城的主人应该另有其人。那么,为何要建这样的古城?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众多的疑问使考古工作者坚信,谜底或许就在新的考古发掘中……
 
1965年夏天,淹城村的村民在护城河清理河底的淤泥,就在村民将护城河内的水抽干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民们发现河底的泥里似乎有一个大家伙,结果拉出来一看,竟然是一条船形样的东西。
 
村民感觉事关重大,立刻通知了淹城考古工作队。
 
考古工作队经过发掘,发现这是一条早期的独木舟。早在1958年,淹城村的村民们在护城河内挖泥聚肥时,就发现了一条春秋时期的独木舟。与上次发掘的独木舟不同的是,这条独木舟体积略小。就在考古工作者对它的年代进行判断时,忽然,从不远处传来村民的呼喊声,原来,他们在护城河的中间位置又发掘出了一条独木舟。村民在取泥过程中还发现了好多陶片、铜剑头、铜矛等等。
 
发现的这三条独木舟中,最大的一条长达11米、宽近1米。独木舟由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内壁有焦炭和斧凿的痕迹,证明当时的独木舟是用火烤以后所造,与《易经》中“刳(读‘枯’音,挖开的意思)木为舟”的文字记载相印证。
 
独木舟始于原始社会,是继筏之后出现的一种水上交通运载工具,它也是现代各类船的鼻祖。
 
我国古代的独木舟形状大多是尖头尖尾,或者是头部尖而微翘起,尾部呈方形,尾部处留有未挖通的挡水墙。然而,与这些独木舟不同的是,1965年淹城内城河出土的这两条独木舟尾部是敞口的,而且敞口处底板及两侧邦板十分光滑,看不出嵌有挡水板的痕迹。这两条独木舟头部两侧邦板上部均打有孔眼。
 
很显然,这样的设计并不能作为水上交通运载工具来使用。考古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是一种在沼泽和泥泞的地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全名叫独木泥橇。
 
我国最早使用独木泥橇的时代是夏代。《史记·夏本纪》在记述大禹治水时,曾有这样的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橇。”这里的橇指的就是独木泥橇。
 
这两条独木泥橇出于内城河,肯定与开挖淹城内城河有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