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3)

2010-05-26 10:3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奄国被灭后,奄的一部分人做了鲁国的奴隶,奄的贵族和一部分民众为求生存,南迁到淮夷旁,也就是今天的淮河下游一带,重新建都定居,经奄新君的苦
 
奄国被灭后,奄的一部分人做了鲁国的奴隶,奄的贵族和一部分民众为求生存,南迁到淮夷旁,也就是今天的淮河下游一带,重新建都定居,经奄新君的苦心经营,国力大增,再次联合两个小国反周。此时,周成王正式执政,并且亲自征讨奄国,奄国再次被灭。
 
战败的奄国,越过长江迁至江南定居。而目前江南发现的春秋之前的古城池遗址中,与奄有关的只有淹城遗址。淹城出土独木舟的年代,与奄南迁定居时间相吻合。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
如果证明淹城古遗址就是奄国的领地,考古工作者还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淹城内外,散布着上百个土墩,其中有三座土墩最大。民间传说,这三个土墩分别叫头墩、肚墩和脚墩,它们是奄君女儿的墓,考古工作者首先对头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结果显示,头墩是一座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的大型积炭墓,墓中棺椁葬具均已朽尽,唯有朱红漆皮依稀可辨。
 
根据现场分析,专家认为这个墓里可能使用了棺木一类的葬具,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棺木已经腐烂掉了,仅剩下漆皮。另外,在整个墓的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积碳,积碳的厚度达到50厘米左右。木炭的主要作用是防潮跟防虫,头墩墓的出土表明,这个墩子的性质是墓葬,同时这座墓葬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是目前所发现的墓葬中间所没有的。
 
随葬器物集中在墓室的西端,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等近300件。这是同时期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而从淹城挖掘的珍贵文物中还有七件套编钟、三轮铜盘等大量青铜器皿,足以能证明主人身份的非同凡响。
 
通过考古发掘,从墓里出土了五六十个陶纺轮,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纺轮出土于女性墓的可能性最大。
 
发掘出的文物似乎与传说相吻合。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延伸,专家们对墓葬不禁产生了疑惑:比如山东的淹城南迁的话,肯定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过来时候肯定是要带一批器物,或者有关的一些书、一些制作器物的技术等等,但是从整个考古材料看,没有找到任何与山东奄国有关的东西。
 
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共清理出墓葬4座,出土的文物大多是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
 
依据器物造型和纹饰判断,头墩大墓的时代,考古工作者将其定在春秋中晚期。而奄国属于西周晚期,据此可确定淹城头墩大墓的墓主不是奄国人。
 
在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座属于西周时期的墓室,也就是说,在春秋以前,淹城就有人在此生活和居住。考古工作者从护城河里发掘的文物推测,战败的奄国很可能只是在淹城生活了很短的时间,由于某种突然的变故于春秋中期迁出了淹城。
 
1959年,镇江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发现宜侯矢墓,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有铭文120余字,专家对铭文考证后认为,周初在镇江丹徒一带曾存在一个周的诸侯国宜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