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2)

2010-05-26 10:3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1986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开始对淹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子城河的河水
1986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开始对淹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子城河的河水接近枯竭,部分河道已经被当地的居民种上了水稻,考古发掘队只好先对子城河东北处的外城墙和内城墙进行发掘。
 
发掘结果显示,子城河的外城墙淤泥积层厚约4米,淤泥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碎陶片。
 
探寻淹城古城的秘密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在北子城河向下挖至约3.5米深处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许多呈原始状态的大树根桩,而河道的中间还有一条约4米宽的自然小溪。也就是说,最初在筑淹城时的地面,应该在子城河下方约3.5米深处。
 
对三道城墙的发掘结果显示,城墙内土层堆积厚薄不均,层面不平,考古工作者推断,当初在筑建城墙时并不是采用挖基槽和夯打的方法,而是利用挖河的土堆筑而成。
 
有专家认为,淹城古遗址分为三阶段筑造而成,最早建的是子城,其次是内城和外城。南京博物馆经过5次考古发掘,一举推翻了这个说法,专家们认定:从三座土城墙发现的文物和土质分析看,整个淹城应该是一次性堆土筑成。
 
当淹城内城河挖至一定的深度时,就会出现软泥层,在无特制工具的情况下,要想将河底中间的软泥运送到城墙边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挖内城河的人就想到了用独木泥橇作为运载软泥的办法。方法是从平地起筑,一层一层向上堆建成三道梯形的城墙。
 
如今,经历了数千年风吹雨打,淹城古城墙遗址高仅剩3米到5米,墙基宽30米至40米。
 
经C碳-14测定,独木舟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似乎与西周奄国时代有关。如果认定独木舟属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那么,淹城古遗址就很有可能是在那个时期筑建成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者卫聚贤和陈志良在《奄城访古记》中曾记载:“今常州城南二十里许有奄城遗址,亦作‘淹城’。”他们认为淹城是古奄国的领地。
 
据《越绝书》记载:“毗陵县南城,故古奄君地也。”意思是说,毗陵县的南城是古代奄国的国君居住的地方。
 
奄,是商代后期的一个古国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旧城东。
 
相传奄君在周成王时期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被周所灭。据史籍记载,奄国在周公东征时其国都曲阜被灭,奄君也被周公所杀。周公不但杀了奄君,而且还将奄宫毁掉,并在原基地上挖掘成一个池塘,由此可见破奄的不易和恨奄的至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