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发明,使人类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迈入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青铜时代。青铜摇钱树又称“钱树”,是东汉及三国时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用具。
东汉摇钱树惊艳亮相
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首都博物馆即将开展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和协商,四川绵阳博物馆决定向首都博物馆提供何家山2号墓的东汉青铜摇钱树参展。
这株摇钱树是1990年在绵阳市郊何家山的一座汉墓里面出土的,它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目前已知出土的全国最大、最高,也是保存得非常完整的一株摇钱树;第二,这株摇钱树的图案很丰富,形象也很生动,铸造得非常精美;第三,这株摇钱树的寓意很丰富,它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吉祥、财富和升天的愿望。
这株摇钱树由基座、树干、树冠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树高1 米左右,加上基座通高1.98米,枝干分为三层共8片枝叶,呈对称分布。其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分7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两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并装饰了西王母、力士和璧等图案。它的下部4层共插接24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有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摇钱树树干直径约1 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
摇钱树只存在 200多年
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考古学家们曾发现汉代墓葬中时常会出现这种树状的青铜器皿。那时,这种器物并没有确切的名字。
直到20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者冯汉骥注意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这种器物,根据其树状的形态和上面缀满的铜钱图案,将其定名为“钱树”。这一名称基本得到学界认同,很多学者也就称之为“摇钱树”。